胡一天專欄:數位貨幣與抵抗遺忘的權利

2015-07-09 06:10

? 人氣

承載比特幣交易的區塊鏈可以成為全球文明歷史記憶的雲端備援網絡.

承載比特幣交易的區塊鏈可以成為全球文明歷史記憶的雲端備援網絡.

在希臘人民公投否決接受歐盟「三駕馬車」(Troika)的嚴厲撙節方案之後,希臘財政部長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旋即宣佈辭職。在他宣佈辭職前三個月,根據Greek Reporter報導,這位曾被Prospect雜誌選為2015年十大世界級思想家的博弈理論專家認為,如果歐盟與希臘無法就紓困方案達成協議,希臘將會放棄歐元,改用比特幣來運作經濟。這則後來被踢爆是愚人節玩笑的假新聞,並未引起太多注意。但當希臘銀行體系在支付危機邊緣搖搖欲墜,退休老人在提款機前面邊哭邊排隊,超市內一掃而空的貨架,與比特幣匯價節節上漲時,主權國與主權貨幣究竟是否有未來,再次成為投資人與金融專家思辯的焦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TradeBlock網站,比特幣兌美元匯價於2013年12月飆到1240後迅速反轉,一路走低到2015年1月貶破170元後反彈到300元後,於230元附近盤整,而於希臘脫毆的風險開始放大後一路走高,眼看有機會挑戰短期300元的阻力位。這波行情雖然主要反應了來自歐洲的避險需求與來自中國的投機買盤,但也可能意味著市場正在重新認識比特幣成為無錨貨幣(fiat currency)替代品的潛力。

圖示
 

瓦魯法基斯曾於2013年在他的部落格撰文指出,數位貨幣本身並不是創新,我們目前使用的貨幣其實早就數位化,信用卡,預付卡,各種點數,里程數等等,都是某種形式的數位貨幣。瓦魯法基斯認為,比特幣最大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與不受任何主權國中央銀行控制的貨幣供給。隨著比特幣的總發行量逐漸逼近其演算法設計的理論上限,供給的增速放緩將導致有限的比特幣追逐不斷被生產出來的商品與服務,對持有比特幣的人而言,比特幣的購買力會增加,但商品與服務以比特幣計算的價格將下跌,學理上將會造成通貨緊縮的現象,而這會提供持有比特幣的人延後消費與投資的誘因 – 等愈久愈便宜,從而造成過剩產能無法被需求消耗的通縮陷阱。雖然所有貨幣的需求都有投機與自用的兩個成分,但在比特幣的例子中,投機性需求遠超過自用需求(至少目前如此),造成比特幣匯價巨幅震盪,損害其作為替代性貨幣的功能。要解決這個問題,瓦魯法基斯建議成立一個「民主」的比特幣中央銀行來維持秩序,但這卻顛覆了比特幣去中心化的根本特點。瓦魯法基斯認為,相信比特幣或任何「非政治化」的數位貨幣能夠取代現有的貨幣與銀行體系,維持一個現代化工業國家正常運行,是非常危險的幻想。

但如果真是如此,為何希臘散戶似乎持續買進比特幣高盛花旗巴克萊納斯達克等華爾街金融機構與矽谷知名創投紛紛宣佈投入鉅資進軍數位貨幣?

知名數位貨幣與密碼學專家,亦被許多人認為是比特幣發明人中本聰的本尊Nick Szabo,日前在其部落格發表一篇新研究指出,比特幣或許可以協助希臘度過經濟難關,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比特幣能與社群內部本來就經常發生的小額支付行為無縫接軌,可以在商家與用戶無法信任主權貨幣(哪位希臘人相信希臘可能將發行的IOU或是新Drachma)或無法取得國際硬通貨時(資本控管與銀行關門導致無法提取歐元),能夠利用比特幣維持價值交換的網絡。而比特幣無須透過金融中介機構來確認買賣雙方信用亦能維持交易秩序的密碼學技術,亦使跨境物流與金流仍然可以在資本控管銀行停擺的希臘進行。比方說,假如有旅居台灣的希臘人透過MaiCoin這樣的交易平台購入比特幣後,直接送比特幣給其希臘的親友,或是成為台灣第一家接受比特幣的社群網購平台奧丁丁的用戶,協助其在希臘境內的親友進口必需商品,理論上仍可維持日常生活。這一切都要感謝比特幣後面的核心技術 – 區塊鏈(Blockchain)與「公開帳簿」(public ledger)。

要詳細說明何謂區塊鏈與公開帳簿,需要對當代最領先的密碼學有基礎認識。普林斯頓大學特別為此開設了一系列的線上課程,可以在YouTube上面免費觀看。一個非常簡化的解釋版本是:想像每一筆在互聯網上發生的比特幣交易,都如同一張張支票,某甲在其簽發的支票上寫明將若干比特幣送給某乙,這張支票不僅只有某甲能簽發,也只有某乙可以簽收。某甲的簽名並不是我們一般人類的簽名,而是一種特殊的密碼,除非出現量子電腦,在數學上幾乎不可能被破解。該支票一旦被某甲簽發並在網絡上流通,網絡會透過一連串數學上十分強健(robust)的驗證程序來確認這張支票的真實性,一旦確認之後,這張支票就會被納入其他已經被認證過的支票所構成的鏈條。這個鏈條,就是所謂的區塊鏈。

區塊鏈先進與美妙之處在於,每一個參與驗證支票的個人或電腦,都可以保有一份區塊鏈的副本。這就相當於全世界所有銀行中紀錄所有金融交易的帳簿全部被彙整成一冊,每一個帳戶的明細,人欠欠人,全都一目暸然,只是帳戶主人的姓名被塗黑,只有持有密碼簽名的雙方知悉,誰在何時付了多少比特幣給了誰,這就是公開帳簿。確認該交易的程序,是區塊鏈內稟的密碼學演算法,而非某個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例如央行)。程序的執行者,正是所有保有區塊鏈副本並參與驗證的個人(或電腦),誰能搶先驗證一張支票並成功讓該筆交易紀錄在區塊鏈中,就能得到一些比特幣作為獎賞,這個行為被形象地稱作「挖礦」。得到獎賞的難度隨著區塊鏈的延伸而增加,從而導致新比特幣發行的速度逐漸放緩,而不像其他因為各種量化寬鬆而被不斷印出來的貨幣會逐漸增加供給。

去中心化的驗證機制與無法輕易受人為操控的密碼演算法,確保了每一塊比特幣不能被花兩次,區塊鏈上所儲存的交易記錄,如同利用比特幣計算的微觀人類經濟史。除非區塊鏈主幹網絡中有超過一半的運算節點被駭,整個系統的資訊安全仍是強健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關注比特幣作為替代無錨貨幣的儲值與交易媒介的潛力,不如研究區塊鏈作為人類文明歷記憶的技術展望與其人文社會面的影響。

自人類文明肇建以來,金融系統經歷了無數次的演變,但最根本的創新只有一項:將記憶透過種種可移轉的信用工具予以「貨幣化」。不論是以物易物、金條銀幣、鈔票支票 、股票、債券、不動產甚至品牌,其實都是一種傳遞「誰幫誰做過哪件有價值的事」的記憶的手段。透過金融操作與技術發展,記憶的價值得以「去人格化」,而成為有價格且廣泛流通的商品,逐步成為構建全球支付與資本體系的核心。信用遭受破壞的貨幣工具,沒人相信它有承載價值記憶的能力,也不能維持其自身價格穩定,在市場中是沒有購買力或流動性的。這幾乎已經成為超越國界與意識形態疆域的定理。因此,比特幣與區塊鏈超主權的記憶承載能力,是自麥迪奇銀行家於13世紀末發明複式簿記以來,首次出現的根本創新。但這個創新,其實也是回歸金融本質的全新嘗試。

記憶是一切信用的基礎這個觀點,在文化人類學上也可找到許多證據。佔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人之一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於《債的歷史:從文明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一書中也曾指出「借貸行為是從前現代社會中關懷他人的、社群主義的驅力中演變而來,後來才變成制度化的行為,並帶來道德上的罪惡和法律上的懲罰。」

格雷伯也以歷史資料證明,信用制度早於貨幣成為人類維持社會秩序的經濟方式,金錢是度量單位不是買賣媒介,債務記錄就刻在石板上。從具體的石板走到虛擬的比特幣,一部人類金融演進史其實可說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史。資本家創造信用,實業家取得信用後調動資源創業,獲取利潤後再從資本市場取得更多信用。維持這個良性循環的關鍵,在於維持信用體系公信力的權力結構。因為記憶是信用的基礎,不尊重記憶的行為,就是破壞信用。沒有信用,就算簽了合約,也可能會「債務不履行」,一紙具文而已。權力可以確認記憶,也可以批准遺忘。 一旦體認到記憶與信用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性有多麼根本,就能明白為何多少反抗暴政的革命先烈拋頭顱、撒熱血,只為爭取一個在權貴面前捍衛記憶的平等地位。

若我們接受了這個廣義的「記憶 = 信用」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何華爾街販賣毒債賺黑心錢,以及全球央行為了維持資產價格狂印鈔票,其實都是一種破壞記憶(信用)的惡行:毒債使投資人懷疑資本市場的信用,量化寬鬆製造通脹,等於侵蝕貨幣的購買力,亦即承載記憶的能力。不要忘記,我們天天使用的鈔票,其實是fiat currency,其無限法償的支付能力是用公權力強制執行的結果。人民願意接受這種安排,除了「槍桿子出政權」的恐懼,就是憑著對「政府不會用惡性通脹亂搞我」這個假設的信心。歷史證明了,這個假設其實很薄弱。希臘不過是一個最近的顯例。

如果我們同意抗拒遺忘或被遺忘是基本人權,也選擇相信區塊鏈承載記憶的能力,你會想在上面保存什麼記憶的副本? 一間美國新創公司Genecoin說: DNA。乍聽之下很像科幻小說,但仔細一想十分合理。DNA保存了生命演化的記憶,每個人的DNA一旦被定序,就可以被數位化,要是結合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密碼技術,可以讓「人格」在網絡中無限複製與保存。這樣一來,區塊鏈就有了「公開生死簿」的屬性。這個雲端服務的投資價值該有多高?

圖示
 
圖示
 

無獨有偶,另一家以色列新創公司DNA.Bits也積極利用區塊鏈匿名的特性,試圖將病歷與遺傳訊息保存在區塊鏈的支幹當中,一方面保護患者隱私,一方面讓臨床數據能被更有效的用於新藥研發與健保政策擬定,商機非常巨大。

但如果有企業或政府掌握了區塊鏈技術,進而試圖操縱其承載的歷史與記憶,人民又該如何因應?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笑忘書》中寫道: “The struggle of man against power is the struggle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要捍衛記憶,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要強大的運算能力。”1 + 1 = 2”與”一加一等於二” 後面所昭示的數理邏輯,是凌駕於任何公權力之上的。數位貨幣如同人類語言,只是這個邏輯的表現形式之一。這種普遍性與不變性,毋寧是對全球政經亂局最深刻與冷靜的批判。研發與保護區塊鏈及其衍生技術應用的未來,或許是在一個新的維度上替人類文明埋下一棵時空膠囊,以待來者。華爾街金融機構與知名創投大舉投資比特幣與區塊鏈技術平台,除了對沖全球既有金融秩序被顛覆的風險之外,也可能是在針對未來人類如何組織社會與調度資源的核心架構下一盤很大的棋,非常有遠見。

*作者為金融市場觀察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