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公民團體讓真正社子島居民被迫成為最下線

2025-05-19 05:30
社子島居民權益促進會至內政部外集結,支持開發社子島。(資料照,顏麟宇攝)

114年5月14日,社子島第二次區段徵收事業計畫公聽會甫結束。筆者利用下班時間全程觀看直播,所見所聞,令人感慨萬千。與第一次會議如出一轍,現場秩序再次遭自救會、居住正義聯盟、部分環保團體蓄意破壞。他們不登記發言,不針對規劃內容提出具體意見,卻以擴音器、哨子、標語和高聲叫囂持續干擾,甚至當場辱罵在地合法發言的居民,情況令人憤慨。

這些人自稱代表人民與弱勢,但他們的目標早已偏離地方民眾利益,轉而維繫一套靠鬥爭與個人聲量壯大的組織運作模式。這樣的邏輯,越看越像老鼠會。

所謂老鼠會(Pyramid Scheme),是一種以發展「下線」為基礎的非法結構,金字塔頂端的人坐收利益,基層成員則不斷被消耗、被利用。如今,某些自稱「公民團體」的組織,正以類似模式在全台複製抗爭劇本:由一位退休地政系教授主導,打著「反徵收、反重劃、反都更」的旗號,四處招攬釘子戶、占用戶與違建工廠業者,編織一張抗爭網絡,讓這些人成為「下線」主幹,藉此拖延地方開發,壯大個人政治聲量與媒體能見度。

真正被犧牲的,是那些長年守法納稅、期待改善居住環境的在地居民。

第二次公聽會呈現強烈對比:一邊是多年苦等本案推動的在地居民,理性陳述對家園改善的期盼;另一邊則是標語飛舞、擴音器怒吼的反對團體,不願對話,只求擾亂。他們打斷發言、影響程序,讓會議淪為喧囂現場,讓真心想參與討論的居民一次次被噤聲。所幸,社子島的居民早已歷經風雨、百鍊成鋼,不畏壓力,當場回擊,堅定捍衛自己的發言權與未來。

這些抗爭者多數無社子島產權,也非在地居民,卻自封代表多數人發聲。更誇張的是,他們把支持開發的聲音抹黑為「仲介代書」、「建商財團」,在輿論中製造寒蟬效應。他們的目的從來不是讓政策更完善,而是持續癱瘓決策,操弄民意、壯大組織聲量。

老鼠會的本質,就是靠話術與動員壯大自己,而不是靠實質內容。今日這些團體也是如此:透過製造對立、操控語言、擾亂程序來證明「存在感」。而當這樣的結構越來越壯大,真正的地方居民反而成了最底層的犧牲者:想發聲被打斷,想改善生活被拖延,想參與程序卻被抹黑。

社子島居民早已等了半世紀。許多家庭三代同堂,卻無法整建修繕,居住安全堪憂;日常生活、交通、就醫、學習資源全面匱乏;道路狹窄、排水不良,連消防安全都難以保障。但只因某些人長年以「反對」為業,計畫一次次被擱置。他們不是反對開發,而是反對居民脫離困境。我想問,那些站在會場高談理想的學者、環團,願不願意搬來社子島住一年看看?

今天的直播畫面,不是公民社會的展現,而是部分團體為一己之利破壞民主程序的現場。這些團體不只阻擋社子島的進展,過去也出現在台中黎明重劃、新店瑠公圳違占案、台中烏日前竹區段徵收,甚至連台南與鳳山的鐵路地下化都曾遭他們阻撓。他們將反對「產業化」、將痛苦「標準化」,無視居民的實際需求,只為累積自己的政治品牌。

請問社會大眾:我們還要被這種「老鼠會型」團體綁架多久?今天是社子島,明天會不會輪到你居住的社區?今天他們阻擋的是市民基本生活改善,明天可能阻擋的是你孩子學校旁的公園、社區的污水系統、長輩的消防救援通道。

是時候讓這些打著「公民」旗號、實則擾亂社會的團體現形;是時候撐住真正居民的聲音,別讓社子島與台灣其他等待改變的地方,再錯過下一個十年。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面對抹黑,我們選擇不再沉默一支持社子島區段徵收的居民有話要說 更多文章

*作者為服務業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