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一場大博弈,結果出爐─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昨進白宮,在川普見證下宣布1000億美元(約3.3兆台幣)的美國投資計劃。
簡單的說:台灣得到最壞的結果,台積電取得「次佳選擇」,而身為超強的美國則「當之無愧」的得到最好的果實。
川普時代的3項選擇,台積電援英特爾最糟糕
有關美、台、台積電的「三角關係」,在拜登時代,除了那些有形無形的壓力外,是以晶片法的大手筆補貼,吸引半導體製造在美投資設廠生產,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投資就拿到66億美元的補貼。
到川普時代來臨,這一頁就翻過去了,補貼被川普認為是「愚蠢又浪費」的作法,川普當選前後先後付出對晶片、台積電等提出的方案包括:對晶片課100%的稅(意在逼晶片商赴美投資),要台積電挽救英特爾並藉此取得技術,要求台積電再增加在美投資、同時把更先進的製程放在美國廠。
這3種方案對「利益相關方」的影響與好壞都不一樣。
對台積電而言,最糟糕的方案就是被迫去救英特爾,無論美國政府用什麼壓力手段,也不管是以那種方式援救(參股、分拆英特爾、代營運等等),本質上都不脫台積電去援救、教導一個實力強大的競爭對手,把本身累積數十年寶貴的技術、商業機密,「掏心掏肺」給英特爾,為自己製造一個更強大的敵人。
課晶片稅影響小,投資千億是次佳選擇
最佳方案則是:對晶片課100%的稅。直覺上一定覺得課重稅怎麼可能對廠商是好方案,當然,真正最佳情況是「維持現狀」,但實際情況則是現狀已不可能維持住,在川普的3項方案中,確實是100%的晶片稅對台積電最有利,一來台灣直接出口到美國的晶片不多,去年全台晶片出口值是1,650億美元,其中出口到到美國市場的金額為74億美元,占比只有4.5%,比例相對小。
再者,台積電的技術與「江湖地位」,在晶片領域是有議價權,在尖端領域更是接近壟斷,因此高關稅對台積電的影響不會太大。三來,最重要的是所謂晶片課100%關稅,不是只針對台灣,而是針對所有出口到美國的晶片,因此台積電不會因此競爭力與生意變好、也不會變差,最後實際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至於今日確定的台積電在美再投資1000億美元,雖然有業界認為對台積電而言是「最好的選擇」,但其實應該只能算是「次佳選擇」,原因是:雖然保住技術不外流、主體性維持,但美國投資設廠與生產的成本高,台積電要再維持55-60%的高毛利率已不可能,美國廠的毛利率一定較低,所以會拉低整體毛利率,美國生產占比越大拉低幅度越大,這點分析師都說得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