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全球產業鏈重組─民進黨的單邊押寶是否削弱本土競爭力?

2025-03-05 06:10

? 人氣

台積電宣布將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進一步擴大在美國的設施建設,左為台積電執行長魏哲家,右為美國總統川普(圖/AP)

台積電宣布將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進一步擴大在美國的設施建設,左為台積電執行長魏哲家,右為美國總統川普(圖/AP)

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其投資決策不僅影響企業本身,更深刻牽動台灣的經濟、科技發展及國際地位。然而,近年來在政府的親美政策下,台積電持續加大對美投資,讓臺灣社會開始質疑:這真的是臺灣最佳的選擇,還是一步步讓美國掏空自身競爭力,最終使臺灣喪失談判籌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長期以來,台積電被視為臺灣的「矽盾」,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使得國際社會必須重視臺灣的戰略價值。然而,當台積電赴美投資加碼,這層保護作用恐怕正逐漸被削弱。美國此舉不僅是為了強化本土供應鏈,更是地緣政治的考量。面對美中科技戰,美國希望降低對台積電的依賴,逐步將高端製造能力轉移至本土,以確保自身供應鏈安全。一旦美國成功建立自己的先進晶圓製造產業鏈,台積電對美國的重要性將下降,臺灣的「矽盾」效應也可能跟著減弱。

面對這一潛在危機,政府卻未見任何積極作為。臺灣的產業核心資源正逐步向美國流失,政府卻仍一味迎合美國政策,根本原因在於民進黨政府無法與中國進行雙邊會談,在美中台三方畫三角形,以爭取更有利的國際談判空間。因此在這場全球產業鏈的重組博弈中,臺灣的選擇並非只能完全依附美國,但民進黨的對外政策卻讓台灣陷入單邊押寶的困境,使得國內產業無法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台積電赴美投資的影響,除了地緣政治層面,對於臺灣的科技產業競爭力而言,同樣是一大挑戰。台積電作為臺灣科技產業的核心,其技術與供應鏈輻射效應支撐著無數本土企業。若是台積電將部分先進製程轉往美國,臺灣科技產業勢必面臨供應鏈與人才的外流風險。臺灣的半導體生態系高度整合,從矽晶圓、設備供應商,到封裝測試等關鍵領域,皆依賴台積電的發展。如果美國廠區持續擴大,臺灣的關鍵零組件供應鏈可能被迫轉移,導致本土企業承受更大競爭壓力,甚至喪失原有的市場優勢。此外,人才流失更是臺灣不可忽視的隱憂。

台積電赴美設廠後,大量高端技術人才勢必需要前往美國支援,這將影響臺灣本土技術累積,使得產業發展的核心優勢逐漸被美國吸納。
政府本應透過政策調控來降低衝擊,例如加強半導體人才培育、制定產業保護措施,以確保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競爭中維持優勢。但政府選擇全力迎合美國政策,卻未對臺灣本土企業提供足夠保障,最終可能導致臺灣的科技優勢被稀釋,進而影響外資對臺灣的信心。

因為外資向來視台積電為臺灣經濟的指標,然而,當台積電的產業佈局逐步向外轉移,投資人難免會擔憂台灣的產業優勢是否正在流失。如果臺灣的半導體競爭力減弱,外資可能轉向其他市場,這對臺灣的經濟發展將是一大打擊。面對這種變局,臺灣政府若無法提供具體的產業發展策略,只會讓外界對臺灣的長遠競爭力產生疑慮。

事實上,臺灣並非只能依賴半導體產業來支撐經濟,但在民進黨政府的施政下,產業多元化的發展步伐明顯落後,未能提供足夠誘因吸引外資。應積極發展AI、綠能、精密機械等新興產業,降低對半導體產業的依賴,讓外界看到臺灣擁有多元發展的潛力。然而,在當前政府的政策框架下,這些產業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國際趨勢,使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單一產業,風險持續上升。

台積電赴美設廠是全球產業鏈重組下的結果,但在民進黨政府的過度親美政策下,這不僅是產業轉移的問題,更可能是臺灣戰略資產流失的開始。當美國一步步吸納臺灣的技術與人才,臺灣的「矽盾」效應是否仍然有效?當供應鏈與人才逐漸流失,臺灣的科技競爭力是否還能維持?這些問題,民進黨政府似乎沒有明確答案。

*作者為國會助理、新政評論創刊人、奔騰思潮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