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死刑存廢思考犯罪防治

2015-06-06 05:40

? 人氣

就臺灣此階段來說,死刑對臺灣仍有文化與情感上的意義,太過關注「廢死」議題似乎會讓人忘記認真思考如何預防犯罪。現在重要的是政治人物是否能有智慧安撫民心,而不是加油添醋的增加對立。並且,政府應著手釐清犯人的心理與社會背景,從制度面開始思考預防措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人與病態人格在思考與情緒反應有其差異,其神經心理學證據已相當清楚。一般人犯下死刑的狀態往往是情/仇殺或是錢殺,犯案時雖然知道有刑責,但當下的心理狀態不是被情緒沖昏頭,就是以為自己不會被抓到,雖然知道有極刑,但是犯案當下完全被忽略。而病態殺人者,常見的就是想透過死刑來自殺、想要報應社會,或是期待受到眾人關注。針對殺童案,許多人開始倡導殺童者應處死刑,若政治人物也在激情當中或是想要利用民眾情緒,促成了該法案是否算是「投其所好」?是否會這些本來就想透過死刑自殺的人有更強烈的動機?

身為父親的我,每次聽見兒童被不當對待總是讓我心痛,幾次的治安事件也讓我擔心自己小孩的安危,只是過度激情反而讓我更擔心,我們面對病態的犯人是否足夠認識,可以讓我們選擇正確的做法?還是我們用我們的想像力在認識病態犯人?美國曾有犯罪學家在受訪時表示犯罪學存在是因為其他專業不夠用心。舉例來說,金融犯罪發生其實是金融/經濟學家不夠認真在設計制度讓人有漏洞可鑽,或是少年犯罪發生就與教育制度不佳有密切的關係。在這令人感傷又擔心的事件,我們更需要仰賴冷靜的思考,與其在激情下訂定新制度可能弄巧成拙,不如思考如何讓政治人物可以更用心在臺灣的各領域,從源頭開始思考如何制定真正有效的預防措施。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