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打著改革之名搞獨裁?民進黨用三招摧毀台灣民主

2018-10-01 06:10

? 人氣

中美洲獨立197周年紀念酒會,總統蔡英文致詞。(資料照,甘岱民攝)

中美洲獨立197周年紀念酒會,總統蔡英文致詞。(資料照,甘岱民攝)

隨著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5月上台,我國步入第三次政黨輪替,再度寫下民主政治的新頁,而國人也普遍對蔡政府抱持高度期望。根據TVBS的民調,在蔡總統就職演說之後,有53%的國人表示對她未來的施政有信心,僅21%的人沒有;在上任一個月後,也有47%的人滿意蔡總統的施政,僅18%的人不滿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兩年過去,由於施政上屢發爭議,違背大量選前承諾,曾自詡為能點亮台灣,感動無數年輕支持者的那位蔡英文,搖身一變成為青年族群最為反感的政治人物,不僅沒有帶領國家走在正確的方向,也加劇了社會、族群衝突。也因此,就毫不意外蔡英文的滿意度在執政兩年之時會崩落至26%,而有高達60%的人不滿意。

但即使在各個施政面向都面臨到極大的民意反彈,蔡英文卻始終抱持著改革必然有陣痛的論調,表示自己雖然孤單,為了改革得罪很多人,但人民終究會肯定她的改革成果。蔡甚至還在民進黨全代會上表示自己的改革沒有錯,現在會困擾,是社會還沒有理解到風雨過後,民進黨會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

而事關蔡政府期中考的2018地方選舉,蔡英文嫡系的民進黨祕書長洪耀福更表示,這是改革與反改革力量的戰鬥,民進黨寧願為了改革失去政權,而不願因為不改革而沒有作為,因為民進黨現階段的使命就是對於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必須要讓民進黨完成改革使命,這才是聰明的人民,不能改到一半,就把民進黨換下來。

那到底蔡英文和洪耀福口中所謂的「改革」到底改了什麼?民眾對於蔡政府兩年以來的「改革」滿意嗎?這樣的「改革」真的是為了建立富強國家?抑或是為了掩蓋執政無能而打擊異己來確保政權的遮羞布?

 

20180919-民進黨中常會舉辦「一縣市、一政績、一故事」報告,蔡英文上台做總結。(陳品佑攝)
民進黨中常會舉辦「一縣市、一政績、一故事」報告,蔡英文上台做總結。(資料照,陳品佑攝)

沒有人滿意的「改革」

作為民進黨本次選戰的主軸-改革,就洪耀福的說法,是為了建立一個富強國家。然而在TVBS針對蔡政府執政兩年的12項施政中,包含長照、年改、國防、黨產處理、兩岸關係、前瞻、南向、一例一休、政策溝通、經濟發展、司法改革和空汙改善中,無一滿意度超過5成,有11項不滿意度高於滿意,可以說是內外都遭受空前強大的民意反彈。

 

  長期照顧 年金改革 國防自主 黨產處理 兩岸關係 前瞻計劃 南向政策 一例一休 政策溝通 經濟發展 司法改革 空汙改善
滿意

44%

36% 35% 34% 28% 27% 26% 26% 25% 25% 23% 23%
不滿意

37%

50% 40% 46% 59% 48% 45% 62% 64% 67% 59% 68%

民眾對蔡英文總統上任兩年各項施政滿意度比較表(資料來源:TVBS)

 

而即使根據被視為色彩泛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之數據,在其9月份的〈台灣人眼中的蔡英文總統〉調查中,亦指出僅有31.2%人贊同蔡英文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且在十項總統特質中,負面形象居多,有51.9%的人認為她不在意一般平民老百姓的需要、53.5%的人不同意她能為這個國家帶來所需要的改變、有56.5%的人不同意她是一個果決且強有力的領袖、57.5%的人不同意她能有效管理和領導政府、56.2%認為她不是一個信守承諾說到做到的人、56.8%的人不同意她用人唯才,總選擇適當的人出任內閣部會首長、61.7%的人不同意她是一個能促成政黨合作。從此來看,蔡政府的改革舉措不僅沒有人滿意,在執行觀感上也相當負面。

蔡政府「改革」只為選舉布局

甚者,蔡英文的「改革」招牌,不僅一般民眾不支持,更引來不少泛綠陣營的重砲批評,游盈隆便表示,民進黨現在已經是執政黨,掌握行政和立法大權,想怎麼改革就怎麼改革,因此在地方選舉中,向已經被打趴的國民黨來一場改革與反改革對決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而之所以蔡英文現在舉著改革大旗,就是因為想替中央執政表現不佳辯護,避免因敗選而無法連任。綠營前共主陳水扁更是吐槽蔡的改革成績激進又躁進,連民進黨部分黨公職人士都不敢說,是利用地方選舉來推銷中央執政口號,讓人覺得蔡是為了下任總統選舉布局。

從游盈隆和陳水扁的觀點來看,蔡英文所謂的「改革」,其實就是打著改革之名謀個人選舉利益。也因此,即使沒有人滿意蔡英文的「改革」方向和內容,蔡政府的施政滿意度和聲望也始終在三成徘徊。然而民進黨卻仍然抱住所謂的「改革」大旗,將所有反對的聲音,無論是國民黨、柯文哲、網友、中間和年輕選民等族群,都打為反改革力量。

而眼裡只有保住執政,蔡英文主掌之下的民進黨,在無法用真改革、政績來爭取民眾的支持的情況下,便不惜透過所謂的「改革」,利用國家機器的力量,來破壞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分際,試圖控管各式社會組織、削弱在野制衡,甚至想壓制我國民主化以來最傲人的政治成就-言論自由,以此來緊抓大權不放。

 

20180925-行政院長賴清德赴立法院823中南部水災之治水機制專案報告並備詢,行政院長賴清德和經濟部長沈榮津及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答詢。(陳明仁攝)
行政院長賴清德赴立法院823中南部水災之治水機制專案報告並備詢,行政院長賴清德和經濟部長沈榮津及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答詢。(資料照,陳明仁攝)

「改革」第一招 控管社會組織

自民主化以後,政府對於社會組織的控管能力逐步下降,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也逐漸從上對下的家父長關係,朝平行夥伴關係發展。自然,在民主國家之中,各式社會組織都可能有自身的政治傾向及色彩,而從多元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也有助於社會自由競爭發展。

然而蔡政府上台之後,民進黨所謂的改革大旗卻率先插入各式社會組織之中,試圖反轉民主化以後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強化政府對於社會的控管。舉凡試圖立高密度管制的宗教團體法、鄉鎮市長官派,以及目前已通過的農田水利會長官派,都被外界認為是在針對親藍社會-基層組織的拔樁之舉。

不過就如同前述所說,在自由競爭的民主社會當中,各式組織有自身的政治傾向實屬正常,倘若以該組織,或該群體有政治傾向,用公權力、國家機器的力量,強迫性根除這些組織所謂的「政治色彩」,屆時則不僅破壞民主化後國家與社會的平衡關係,讓國家重新以家父長的姿態君臨社會,更可能導致這些社會組織通通服膺於國家,成為當權者鞏固權力的工具,這尤其是在政府能恣意派任自己屬意的人馬更為如此,最終讓本應反映社會聲音的組織成為政府傳令宣達、控管社會的工具。

「改革」第二招 削弱在野制衡

由於民進黨在2016年完全執政,國民黨自此也首次完全在野,必須重新熟悉過往未曾體會的政治處境,負起少數黨制衡執政黨的重責。然而民進黨不僅藉由「詮釋」議事規則,以「一事不二議」來阻止在野黨透過程序性障礙阻擋執政黨仗人數優勢通過議案,在野黨關於前瞻預算的釋憲案更是被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以一人未參與預算案審議之由給駁回,無疑是奪走了在野黨少數能制衡執政黨的制度武器。

此外,民進黨更藉由高舉「轉型正義」的大旗,透過黨產會、促轉會、監察院和司法系統對國民黨進行削弱。舉凡前陣子的監察院-陳師孟、北檢翻舊案追殺馬英九,到近日鬧得沸沸揚揚,針對特定參選人進行政治操作的東廠-張天欽事件,把本應是促進族群和解、正視歷史真相、鞏固民主自由的轉型正義,搖身一變,成為民進黨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

而在這樣已然質變的「轉型正義」操作之下,這也直接導致許多時候,在野黨對於執政黨的監督、制衡,都因此而失焦,讓許多政策面的議題,最後都淪於藍綠之爭,使得民進黨可以因此安然度過許多爭議,為所欲為。

 

20180908-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8日出席「落實轉型正義與國家人權願景說明會」 。(顏麟宇攝)
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8日出席「落實轉型正義與國家人權願景說明會」 。(資料照,顏麟宇攝)

更甚者,民進黨除了藉由國家工具鬥爭在野黨,以此來削弱對於執政黨的監督和制衡力量外,蔡政府更透過大量酬庸和放寬政務官門檻與名額,實質破壞了我國的文官制度,讓本應遵守行政中立、扮演國家運作專業防線的文官體系,也遭受民進黨的黑手滲透,聽黨的指揮。

另一方面,過往扮演制衡執政黨最後一道防線的社運組織,也由於過往與民進黨盤根錯節的關係,以及民進黨敢於忽視這些團體的聲音,將其當作是錄音帶,因此在蔡政府時期多次的街頭運動也始終無法發揮作用,這樣的處境甚至還被公視形容是社運寒冬。

總地來說,由於在野黨、文官體系和社運組織同時遭到民進黨的削弱與控制,因此,蔡英文政府可以說是自民主化以降,最不受監督、制衡的政府。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就毋須意外,過去時常自詡為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民進黨政治人物,每一個都突然變成黨的應聲蟲,堅決捍衛黨的意志,將輾壓民意和與社會對立作為是累積黨內政治資本最快途徑,滿嘴幹話。

「改革」第三招 壓制言論自由

在社會組織、在野黨、文官體系紛紛無力制衡民進黨之後,對於蔡政府來說,擋在她「改革」的康莊大道之前,最芒刺在背,無疑就是來自於普羅大眾的言論自由。因為國民黨或是其他社會組織批評蔡政府,民進黨可以高舉「轉型正義」、「統獨議題」,或是將其打為國民黨同路人來模糊焦點。然而面對民眾直接的不滿,民進黨就較難藉由這樣的操作,來進行防禦。

起初,民進黨是架起拒馬、流刺網、劃下史上最大禁制區來阻止普羅大眾藉由集會遊行來實踐的言論自由。然而在引來更大批評之後,民進黨轉而採取硬的更硬的方式,開始透過司法濫訴,試圖借助恐懼來嚇阻人民表意自由,諸如在立法院看影片的立委-林俊憲惱羞怒告網友、台北市議員顏若芳利用質詢時間上政論節目領通告費怒告網友質疑其詐領議會出席費、屏東縣長潘孟安揚言告市議員蔣月惠等等。

 

20180802_現有羅騰園約占地200坪,每月租金2萬元。蔣月惠(右下)急著找合適的土地租用搬遷。(翻攝臉書「蔣月惠縣議員服務專區」)
現有羅騰園約占地200坪,每月租金2萬元。蔣月惠(右下)急著找合適的土地租用搬遷。(資料照,翻攝臉書「蔣月惠縣議員服務專區」)

事實上,作為公眾人物以及政黨,尤其是執政黨,本來就應對言論自由有更高的容忍度,尤其是前述案例之中,許多爭議其實是可受公評之事。然而民進黨並非採取澄清、解釋與民眾溝通的軟性作法,卻反採取法律訴訟,寄望以對訴訟的恐懼來嚇阻他們口中所謂不實的「言論」,這無疑是言論自由的一大傷害。

然而面對廣大民意反彈,拒馬和訴訟只能針對少數參與者,因此已然質變的民主進步黨,更將壓制言論自由的心思動到立法院身上,民進黨立委邱志偉居然提議要以民進黨過去最反的社維法,來將那些在「網路」散布「假新聞」的民眾關三天。

然而為何僅限定於網路?誰來認定假新聞?且由於社維法賦予行政機關頗大的權限,這是否會跳過司法機關,而實質侵害人民的言論自由?這些問題,對於亟欲抓緊權力的民進黨來說,似乎已不再重要。

因為在修社維法引來反對聲浪而罷休後,民進黨近日居然提議修層級更高的國安法,來防止所謂的「假新聞」,甚至搬出慣用的反中牌,試圖以此操作統獨意識來暗渡陳倉,將所有反對民進黨的言論一概都抹成是中共操作,因此蔡政府就可以為抑制假新聞來「適度」地限制人民言論自由。

因此當言論自由成為制衡、監督民進黨最後一道防線的同時,也就不用意外蔡政府會把言論自由當作是妖魔鬼怪、弒父殺母的仇人,無所不用其亟的想要限制人民天賦的權利。這也就不難怪,選前視作威權遺緒的集會遊行法,至今仍然未修,並且在多次抗爭中還聲稱社會團體違反這部集遊法,以及廢除公投審議委員會之後,又透過中選會來「審議」公投,使得獨立機關成為政治攻防的場域,實質限制人民直接民主的權利。

總結來說,摧毀一切反對民進黨的力量,確保永續執政,便是蔡政府藏在改革背後的真實意圖。從人類現代史來看,又有多少政黨和團體,是假改革之名來遂行獨裁之實,讓這些改革最終都淪於當權者打壓異己的工具?

我國步入自由化和民主化之後,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主已然鞏固,殊難想像威權體制復辟。然而蔡政府上台之後,由於在野的監督制衡力量空前衰弱,執政黨只有黨意沒有民意地恣意妄為,過去被確立的國家與社會分際開始模糊。

 

20180919-民進黨中常會舉辦「一縣市、一政績、一故事」報告,蔡英文仔細端詳來自新住民的手作娘惹糕。(陳品佑攝)
-民進黨中常會舉辦「一縣市、一政績、一故事」報告,蔡英文仔細端詳來自新住民的手作娘惹糕。(資料照,陳品佑攝)

更令人擔憂的是,民進黨目前不顧一切,只為選舉,只為確保執政,打壓監督制衡力量的做法,更是將人民福祉置於腦後,全然不顧國家發展。綁樁的前瞻、肆意開出的政策支票、錯誤的能源政策、國營企業的酬庸人事,都是涉及數以兆計的人民血汗錢。如果放縱民進黨長期以降,這必然會將國家陷入不可挽回的困境當中,尤其是我國目前正陷入戰略的轉折點之中。

民主制度,不僅是政治制度,更需要對應的社會和經濟體制支撐,如果沒有相稱的社會、經濟體制,這即很可能置國家於民主逆流之中。而民進黨目前的做法,正是在濫用國家力量,將黑手伸入,摧毀支撐我國民主的社會和經濟基礎。也因此,2018的選舉,確實就如同民進黨的思維,是二元對決。然而不同的是,這是一場民主與反民主的對抗,源自在野的普羅大眾、各方社會組織,抗衡一個曾自詡民主進步、掌握國家機器、無視人民心聲的執政黨。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冠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