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忠專欄:提高數位素養 打擊假新聞

2018-09-30 06:30

? 人氣

假新聞「除了政府立法與媒體自律,更長期的有效做法是教育。」(取自UNESCO官網)

假新聞「除了政府立法與媒體自律,更長期的有效做法是教育。」(取自UNESCO官網)

因應假新聞,除了政府立法與媒體自律,更長期的有效做法是教育,「數位素養」的提升十分重要。孩童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就被教導如何有效判別正確與虛構的訊息、新聞。

什麼是「假新聞」?如何因應「假新聞」的挑戰?
假新聞當道,充斥社會和輿論,甚至淪為特定政治手段操作,這個全球現象挑戰了國內秩序與國家安全,更引發與言論自由保障的論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製造假訊息是「資訊作戰」一環

由於假新聞(fake news)的界定過於模糊,容易造成贊成者與反對者立論相左,反倒模糊焦點,因此有必要針對假新聞的定義再做較清楚的釐清。嚴格來說,應區隔錯誤訊息或新聞(misinformation),以及刻意製造的假訊息或新聞(disinformation)。

Misinformation指涉媒體報導不實或印刷出現疏失錯誤,通常需要事後更正並道歉。

Disinformation指的則是有計畫刻意捏造的錯誤資訊,且有意針對特定對象或議題,透過大眾傳播與社群媒體媒介,製造預設的混亂來打擊、弱化、癱瘓特定對象,俾達成其政治目的,這屬於「資訊作戰」(information warfare)的策略手段。最近台灣內部有關假新聞的討論,其實應該多聚焦在disinformation,因為此類假新聞背後的確有著看不見的黑手在刻意操縱,也才是真正危害政府公信力與破壞社會秩序的始作佣者。

臉書在發生「劍橋分析」公司涉嫌非法擷取5千萬用戶個資醜聞後,雖仍維持掛牌以來的高點,但股價無法重回高點。(資料照,美聯社)
臉書蜠入「劍橋分析」公司涉嫌非法擷取5千萬用戶個資醜聞。(資料照,美聯社)

近年來,disinformation成為外國勢力干擾、影響他國的資訊作戰手段,案例屢見不鮮,包括歐盟反制俄羅斯滲透、「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l)竊取臉書客戶個資,以干預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和英國公投「脫歐」等爭議。社群媒體生態系統的活躍發達,助長disinformation的政治操作,也給予有心政客與國際恐怖分子可乘之機。

許多政府與媒體都採取行動來因應disinformation的挑戰,主要也都聚焦在強化資訊確認(fact-checking)、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以及必要立法。例如,法國非營利媒體單位First Draft News去年在總統大選前十周,發起媒體「資訊確認」的自律運動,共有三十七個媒體參與,針對各候選人與選情訊息進行資訊再確認行動。美國的民間組織Newseum向來捍衛《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新聞自由,但也在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發動教育民眾判斷假新聞以及協助媒體強化專業素養的課程。

德國則是在今年開始實施《網路強化法案》(Network Enforcement Act),主要是規範新聞中的極端仇恨言論與具特定目的的假新聞操作,法國與西班牙政府也有意跟進。今年四月,歐盟公布對抗disinformation的策略方案,主要內容包含深化公民意識、推動媒體素養、建構客觀獨立第三方資訊確認機制,以及敦促社群媒體強化自律和過濾不實訊息。為此,臉書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也出席歐盟聽證會保證配合。

藉人工智慧操作/反制假新聞

光靠政府當然不足以對抗disinformation的來勢洶洶,甚且透過立法或修法措施,也容易引發是否干預新聞與言論自由的爭辯。上述德國的立法就引來捍衛新聞自由人士的不滿,已有修正案建議讓網民可以修復被誤認為是假新聞而被強制封鎖的訊息。如此對於透過立法規範disinformation的做法,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都引起不少爭議。

更遑論科技的快速發展,往往讓政府相對應的政策趕不上。Disinformation的操縱者早已運用人工智慧(AI)等先進科技來多方傳播不實訊息,而且「後端」主控者更是有系統地鎖定對手弱點進行攻擊。

是以,在立法之外的群體合作更形重要。臉書深知無法依賴人工來過濾不實訊息,除了將現行檢查上傳內容的人數增加到一萬人,也開始運用AI、大數據(big data)、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科技來發展演算模型,找出disinformation的字源形成與製造行為模式。

臉書副總裁卡普蘭(Joel Kaplan)拍胸脯掛保證,此項新的革新可以在一九年減少八成的假新聞。受到「劍橋分析」事件的影響,卡普蘭也宣示臉書將取消假帳戶、防堵外國干預、廣告透明化以及強化公民互動。其他社群媒體巨擘如推特(Twitter)和YouTube也都重申自律行動。Twitter同樣聘僱一萬名員工專門從事網友上傳內容的查核工作,也引進AI技術提升效能。

學童教育加強數位素養

除了政府立法與媒體自律,更長期的有效做法是教育。由於社群媒體已經成為多數民眾獲取資訊最主要的管道,尤其在先進國家半數民眾無時無刻不仰賴臉書、推特或Google、YouTube,因此「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的提升也十分重要。

根據英國教育政策組織The Education Policy Initiatives的報告,英國十五歲的青少年有九五%使用社群媒體,九歲至十六歲青少年有半數擁有智慧手機。未來的孩童完全離不開智慧型電子產品,多數資訊也都來自數位媒體管道。

因此提升教育過程中對於數位素養的養成也是重中之重。孩童們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就被教導如何有效判別正確與虛構的訊息和新聞。因此英國有愈來愈多民間呼聲,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強化孩童與公民對假新聞的自我判斷意識。

*作者為外貿協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647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