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歐洲農民吵鬧什麼?-台灣怎麼借鏡

2024-04-18 07:10

? 人氣

且不說近年來農產品進口早已高過出口數值,從以下數據看我們為何需要將進口農產品有計畫的常態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3年11月公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3.05%,是二月以來再度見三字頭,也是九個月以來新高。主因是外食費用漲得兇,蔬果由於去年颱風影響,水果年漲14.55%、蔬菜12.32%,這兩項是漲價元凶。

單挑蘋果來看:這是台灣食用最多的水果,但本土自產不到一成,甚至擠不進網路溫度計製作的「本土十大自產水果排行榜」,市售多是舶來品,韓日是高價品、美澳紐較平價,偶而亦有南非、智利等國的,而佔比較少的本土高山蘋果價格不便宜。

加入「WTO」之前蘋果就屬於地區限定管制進口的項目,加入「WTO」之後列為開放進口品項,唯獨對大陸蘋果仍不開放進口。我曾多次帶領台灣師生往訪陝西省,當地農業專家學者曾帶我們參觀蘋果園,介紹說陝西的緯度是適合種植蘋果的地區之一。為何我方不開放彼岸蘋果進口?大陸蘋果品質及價格絕對可與諸多海外來源一拚。多元進口不是有助於平

抑物價嗎?嘉惠全民的事,為何不做?

蘋果屬於溫帶水果,冬季須經歷夠長的低溫時間才能刺激開花結果,本土果樹多種植在台中桃園兩市轄區的中央山脈兩千公尺地區,全盛時曾有2,500公頃之多,開放進口之後種植面積銳減。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應有更高瞻的工具性政策運用,而非像當前的農政單位一昧只知籠統的美其名「保護本土農業」。

保護?保護了什麼?蘋果樹種在高山,影響水土保持更多吧?我曾有長文評析台灣高山農業的利弊得失(相關報導:姜保真觀點:台灣的高山農業何時落日?)。

齊柏林生前曾在《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書中說:「我一直以為梨山上的果樹菜園是一種人定勝天的表現,不僅征服了自然,還讓老榮民有個安家立業之處。但其實高山農業所造成水土的破壞是難以恢復的。拍照之後,我開始不買高山蔬果,算是我對這塊土地能做的一點小事。」 

開放大陸蘋果進口吧!兩岸關係惡意螺旋上升中,這不失為一絲善意的表達,也是嘉惠我方廣大消費者,尤其是辛苦操勞的單親媽媽,讓她們的兒女也能吃上物美價廉的紅蘋果。

從中央到地方,從政者應有宏觀視野與道德勇氣,為我們的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倡議並執行前瞻性的農業施政方略。

*作者自中興大學農資學院退休、文藝作家,柯P農業國政顧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