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客觀錯覺—翁曉玲登殿堂而小他人

2024-03-11 06:40

? 人氣

立委翁曉玲質詢脫口而出是「上對下」,遭到網襲。(柯承惠攝)

立委翁曉玲質詢脫口而出是「上對下」,遭到網襲。(柯承惠攝)

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翁曉玲3月7日在臉書上説,她的「法學素養和學問」輪不到民主進步黨立委與綠媒人士「評頭論足」,並要「有興趣找碴的讀者」趕緊去買她的博士論文。她説得理直氣壯,自以為在法律與倫理上立於不敗之地,卻是一個典型的客觀錯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翁曉玲其實在間接宣告,她術業有專攻,又是博士,既登上人民的殿堂,便是不可一世,其他人最好閉嘴,免得丢人現眼。她的客觀錯覺在於,只看其一,不看其二。這個概念的英文是objective illusion,由德國哲學家馬克思(1818-1883)提出。翁曉玲留學德國,唸的是法學,没吃過德國猪脚,至少也應該看過猪走路,略知一二。

依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Amartya Sen 在2022年回憶錄Home in the World (中文版《家在世界的屋宇下》) 中的解説,objective illusion是馬克思最引人入勝的原創理念。簡單説,客觀錯覺的大意是,從一個特定的觀點看,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客觀上看起來似乎是真的,其實卻需要進一步觀察,以便進行批判性的檢驗,並在適當審查後,再決定原先以為是真的,是否事實上為真。

舉個例説,中國宋代文學家蘇軾常被引用的一個詩句,横看成嶺側成峰,由不同角度看(横或側),客觀的現實看起來是真的(嶺或峰),但是換個角度觀察,原先仿佛是真的卻未必如此。亦即,我們的位置(生理或心理立場)多少會對現實産生客觀錯覺,如果不從另一個視野觀察,難免會怪别人有眼無珠,不識廬山真面目。翁曉玲缺的,是主客易位的想像力。

翁曉玲於1999年獲得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由助理教授(國立中興大學,2001-2004)升任到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2005-2024)。除了教書與研究,她先後兼任校外的法規、訴願和懲戒委員會等工作,包括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2012),學術與服務經歷並不算差。

根據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網頁記載(3月8日止),從2001年到2022年間,翁嘵玲共發表27篇期刊論文。就量來説,平均一年一篇,大致符合副教授的研究要求;以質而言,她當了19年副教授,卻未能更上層樓,顯示還不够份量。依清華大學2022年教師升等審查辦法,「曾任副教授三年以上」,「教學及服務成績優良,研究成績優異,有重要之學術成就」,就可「擬升教授」,她有足够的時間準備,並提出申請。

不管如何,翁嘵玲對副教授職位和法學博士學位的雙重背景頗為自信。事實是,從3月1日指出對行政院長陳建仁的質詢是「上對下」關係,到3月6日提出修法,將總統選舉由一輪投票制(憲法明文規定)改為二輪制,她對憲法與相關法規的獨特見解和操作,都引起法律學者、專家、同儕和媒體人側目,甚至冷嘲熱諷。例如,民進黨立委吳思瑶指責她傲慢,口氣狂妄,無疑是「驚世立委」。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