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菁專文:選科系沒這麼嚴重─捨不得孩子受苦,只會讓他們更苦

2024-03-13 05:50

? 人氣

作者指出,「大學」不是只有傳授專業知識而已,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獨立生活、如何跟世界交往、如何跟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如何愛人等,都是重要功課。圖為台灣大學。(資料照,柯承惠攝)

作者指出,「大學」不是只有傳授專業知識而已,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獨立生活、如何跟世界交往、如何跟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如何愛人等,都是重要功課。圖為台灣大學。(資料照,柯承惠攝)

過年時,一位表親帶著考完學測的孩子跟我聊未來科系選擇。一開始,家長問孩子以後念牙醫好,還是法律好?轉系容易嗎?我心想:這兩學門也差太遠了,於是問孩子:「妳對什麼有興趣?」她立刻潸然淚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是法律、也不是牙醫,她有興趣的是金融。

家長從自身經驗與生活觀察出發,認為擔任牙醫、律師是穩定的工作,「以後孩子才不會受苦!」他這樣堅持是為了孩子好,擔心孩子未來到銀行上班,要面對客戶,又有業績壓力,這樣的未來太辛苦,而且認為孩子不具備被客戶拒絕的能力。

未來職涯樣態難以掌握

首先,家長從生活經驗、媒體或自身觀察所見到的生存世界,或許只是某一面向,家長世代的成功方程式已經逐漸被改寫中。現在的樣貌已經不容易掌握,未來的職涯世界更是無法評估。家長可能不知道現在有多少流浪律師;即使是牙醫,也是相當競爭,同樣都需具備面對客戶的能力。

再者,「能力」養成是一輩子的功課,更何況是才高中要畢業的學生。若能善用大學與其他社會資源,他可以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因而有無限的可能。前提是他是否具備學習的能力,「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是未來很重要的能力,但往往不是現今學校教學的核心。

不要小看孩子的潛能,孩子無法長大,往往是因為家長永遠只把他看成「孩子」!擔心東、擔心西,因此乾脆叫孩子念家裡附近的大學。延續以往的生活型態、學習方式與交友圈,彰顯不出「大學」之所以是「大學」的意義。

聽父母的?或讓孩子自己決定?

擔心孩子受苦,強力主導孩子科系選擇的父母還真不少。每一年我知道的學生當中,至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是以這樣的狀況進到某些科系,或在家長壓力下必須要轉到某些科系,甚至有學生都大學畢業了,還為了父母的「律師夢」繼續奮戰。

孩子倘若一開始因為父母的堅持而棄守熱情,可能對人生失去追尋的勇氣。若失敗了,是父母的責任,因為當初是父母不讓他走自己有熱情的人生路。父母可能要承受孩子一輩子的責難,其後更大的代價是孩子因怨恨,主動或被動地加入啃老一族,錯失了學習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良機。

即使不喜歡,因能力不錯也「成功」了,例如順利當成律師或牙醫師,他或許謹守崗位地生活著,但就是生活著,較難成為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律師或熱血牙醫師,心中或有許多無法彌補的缺憾。因為這是父母安排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人生!

「孩子還小,他懂什麼!」可能是許多家長想為孩子決定的理由。但孩子真沒你想得這麼「小」,他們也在觀察、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家長可能都沒聽進去,或認為那是童稚之言,不值得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