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菁專文:選科系沒這麼嚴重─捨不得孩子受苦,只會讓他們更苦

2024-03-13 05:50

? 人氣

沒錯,高中畢業時熱情所在的領域,有可能一時興起,不盡然是能力所能達,也可能未來工作不輕鬆或收入沒想像好。但未來,誰又能知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家長這時候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熱情,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探索,之後一起討論決定。例如親朋好友中有擔任律師、牙醫師的,或在金融界工作者,可帶著孩子一起去拜訪,了解這些行職業的生活樣態。這位表親拜訪我時,恰巧在金融界工作的家人回來,一聊之下,表親才知想像跟現實的落差,在金融界的工作並不一定要面對客戶搶業績。

選科系沒你想得那麼嚴重

既然未來職涯樣態無法掌握,或許可考慮讓孩子順著熱情去闖蕩。沒路時,他自然會轉彎,不會怨任何人;走過,他才知道自己的極限何在。何況念的科系與未來的工作選擇,不必然是直線的對應關係,單一「專業」能力闖天下的世界已經逐漸過去,跨領域的專業能力才是面對變化莫測職涯的解答。選科系其實沒你想像得那麼嚴重。

人生路上,任何的經歷都會成為養分,沒有浪費,即使「繞了一大圈」也有其意義,你因此比直線到達的人看到更多風景,也自然能夠產生許多不同的創意與能力。

未來的學習型態是需要的時候才停下來學

去芬蘭參加研討會時,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芬蘭土庫應用大學教授Vesa Taatila談到的「螺旋學習」(spiral learning)教育趨勢。他認為未來是多工模式,未來的學習型態是要能夠營造出更好與及時性的學習(just­in­time learning),需要的時候才停下來學。

他談到,一般的傳統知識是一種靜止的狀態。在創新之中,知識有一種開放性,而且容許知識本身的探索,這也是對「專業」知識的反思。

成人教育在未來社會中益發重要,芬蘭就有非常好的成人教育文憑課程制度。社區的大專院校機構能夠提供許多不同專業性的文憑課程(diploma),是真的能夠學到技能或知識的,且必須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讓人生中任何階段需要不同的知識或技能時,都能停下來繼續學習後再往前走。

選校,離家愈遠愈好

「大學」不是只有傳授專業知識而已,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獨立生活、如何跟世界交往、如何跟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如何愛人等,都是重要功課。

至於要選哪個學校,我會建議離家愈遠愈好。曾經,一位新竹的中學教師請我演講,我說:「想跟學生談旅行與教育。」該師很興奮地說:「這的確很重要,我們學校有些學生明明上了臺大或成大很好的科系,但多會選擇念清、交,因為就在新竹。」

大學社區化在臺灣已逐漸形成,特別是臺北的中學生較少考慮到中南部就學,除非是國立大學。這暗藏著隱憂—高度同質性造成的停滯。這種停滯包括多元文化的鑑賞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像父母豢養的金絲雀一樣,即使父母願意打開籠子讓金絲雀飛出去,金絲雀也不見得具備飛行的能力與勇氣。

擔心孩子受苦,只會讓孩子更苦

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熱情與專業才能讓人出類拔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求溫飽的人生規畫,反而將「希望未來孩子不要那麼辛苦」的目標推得更遠了。失去了熱情,生存奮鬥過程顯得更辛苦。當然,也有另外一群為父母而讀的大學生,堅持熱情但又不願違逆家長,很辛苦地在輔系、雙主修的多重負擔中活著。

擔心孩子受苦,可能只會讓孩子更苦!他可能因為家長從小到大一直的呵護,失去了受挫的忍受力、喪失自己站起來的能力。前面的失敗經驗,方能淬鍊成金剛不壞之身,親愛的父母們,你們不也是如此被淬鍊出來的嗎?因自己曾經辛苦,不讓孩子受苦,可能結果讓他們後半生更辛苦!

書封《野力》。(三民書局提供)
書封《野力》。(三民書局提供)

*作者為政大幼兒教育研究所暨教育系合聘副教授,兼政大幼教所所長。本文選自作者新著《野力:翻轉慣行教育!培養獨立性 x 思辨力 x 創造力》(三民書局),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