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廉價商品再次湧向世界,這回「中國衝擊」跟過去有何不同?

2024-03-06 11:00

? 人氣

停放在橫濱港準備出口的日本汽車。(美聯社)

停放在橫濱港準備出口的日本汽車。(美聯社)

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之初,美國和全球經濟經歷了一場「中國衝擊」,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大量湧入,幫助其他經濟體保持了低通膨,但代價是當地製造業崗位流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推動出口以重振經濟成長,全球可能再次迎來中國衝擊。中國的汽車、機械和消費電子產品的產量已經超出了國內經濟的消化能力。在國家指導的低息貸款的支持下,中國企業正在將國內賣不出去的商品大量銷往國外市場。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與第一次衝擊相比,這次的衝擊降低通膨的能力更強。中國經濟目前正在放緩,而在上一次衝擊中,中國經濟是快速成長的。因此,這次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所帶來的通膨下行效應將無法被中國對鐵礦石、煤炭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所抵消。

中國經濟的規模也比那時大得多,占世界製造業的比重也更高。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的製造業產值佔全球的31%,商品出口佔全球的14%。而二十年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份額還不到10%,出口份額不到5%。

所有國家都在投資製造業

本世紀初,生產過剩主要來自中國,而其他地方的工廠則紛紛停產。現在,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美國和其他國家正在大力投資和保護本國產業。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等中國企業正在海外建廠,以緩和海外對進口的抵觸,儘管它們已經在國內生產了世界所需的大部分產品。

結果可能是,世界充斥著製成品,但卻缺乏購買這些製成品的購買力,這是導致物價下跌的典型因素。

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中國策略師Thomas Gatley說:「中國對全球價格的影響正向抑制通膨的方向傾斜,這一點已經越來越明顯。」

但也有一些與之對抗的力量。美國、歐洲和日本不希望21世紀初的情況重演,當時中國的廉價商品導致美歐日許多工廠倒閉。因此,它們向戰略產業提供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支持,並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或威脅徵收關稅。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和持續的勞動力短缺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抵消中國帶來的通膨下行壓力。

「這不會是同一種中國衝擊,」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經濟學教授David Autor說。Autor在2016年與人合著了一篇描述早期中國衝擊的論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