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恒君觀點:「馴服利維坦」與馬英九的「海棠血淚」

2024-01-31 07:00

? 人氣

在德國之聲的大選訪談中,馬英九前總統對於美國能否確保臺灣安全的問題作出明確的保守性評估,這應首先源於深刻的歷史教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與大陸隔海對峙三十年之際(1979),蔣經國面對斷交離去的美國駐台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曾平靜聲稱,這是美國對中華民國的再一次「出賣」。而第一次「出賣」,顯然是指抗戰之後,贏得勝利的民國合法政府國民黨,卻因美國面對東亞局勢的複雜考量與猶豫不定,失去經濟及武器援助,最終倉皇敗于蘇俄堅定支持的共產黨手下。

就目前台海局勢來看,拜登政府雖多次承諾保障臺灣的安全,卻仍在大選之後再度明確表示: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結合國務卿布林肯引援各種歷史檔的平行表態,不難看出,作為與馬英九前總統相似的資深派政治人物,美國總統拜登對於台海局面的敏感性亦有較為全面的把握與現實考量。

首先,美國的政治運作遵循嚴格的三權分立制度。總統提出的軍援方案,需經國會審議批准。而審議過程,卻首先涉及國家財政預算及眾參兩院的各種立場。目前而言,就連急需批准的烏克蘭軍援法案,亦因通貨膨脹、財政緊張等原因遭到來自國會的巨大壓力與拖延。兵力匱乏與武器不足的烏克蘭究竟能在嚴寒與等待之中苦撐多久,是否最終扭轉不利局面,目前均出乎意料地成為未知;而臺灣在交戰中能實際得到何等軍援,亦無任何人能事先確定答案。

其次,作為主權在民的民主國家,總統權力的行使必須首先高度保障國民安全。目前美國及北約盟國對烏克蘭武器供應的不力,除卻超負荷的財政因素,另一重要原因應是在於俄羅斯的核威脅。而反觀臺灣周邊,中國大陸、俄羅斯、朝鮮等緊鄰個個均為事實上的擁核國家。美國在軍援臺灣時不管如何應對,均會力爭保守慎重,首先客觀評估風險。

再者,自川普前總統提出「美國優先」策略以來,美國兩黨執政路線雖略不同,但總的趨勢仍可觀察為「戰略收縮」:即在後全球化時代,美國無法不計成本地繼續充當世界員警,從而希望收縮國力財力,優先發展美國本土。然自阿富汗戰場倉促撤軍以來,俄烏戰爭、巴以衝突卻使美國捲入意想不到的巨大消耗;如若同時爆發台海戰爭,美國無法三面迎戰,否則難免進一步削弱自身實力,或陷入社會內部巨大的爭執分裂。

考察中共鬥爭哲學,其在備戰階段較為強調「兩手準備」與「先禮後兵」;而在戰略戰術方面,則重視「縱橫捭闔」與「伺機而動」等傳統智慧。臺灣大選剛剛落幕,朝鮮高調宣佈韓國為「頭號敵人「(1月15日),並宣稱「應在發生戰爭時完全佔領、平定收復韓國,將其納入朝鮮疆域」;而與此同時,歐洲北約盟國(包括瑞、英、德在內)則被迫紛紛捲入備戰,以應對潛在性的俄羅斯大舉軍事進攻計畫;而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則悍然切斷紅海水域,襲擊往來船艦。由此或可大致推演:台海一旦發動戰爭,中共必然不會單線作戰,而會爭取與俄羅斯、朝鮮、伊朗等盟友採取合縱性策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