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哥吉拉-1.0》在宣揚日本軍國主義嗎?

2023-12-31 07:20

? 人氣

雖然《哥吉拉-1.0》還沒在台灣上映,但已經有人質疑這部電影在宣揚軍國主義。(作者提供)

雖然《哥吉拉-1.0》還沒在台灣上映,但已經有人質疑這部電影在宣揚軍國主義。(作者提供)

由山崎貴指導的電影《哥吉拉-1.0》,今年順利的攻下美國票房市場,而且還創下了首次日本哥吉拉電影在美國表現得比日本還要好的紀錄。為什麼要強調日本哥吉拉電影,因為現在除了東寶株式會社拍攝的日本版哥吉拉外,現在還有美國版傳奇版怪獸宇宙(Legendary MonsterVerse)的哥吉拉存在,結果日本哥吉拉在美國本土擊敗美國哥吉拉,算是贏得了一次巨大的勝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哥吉拉-1.0》之所以能在美國受歡迎,筆者認為首先是這部電影把背景設在1945年到1947年的戰後日本,並且以神風特攻隊飛行員敷島浩一為主角。這是美日雙方共同經歷過的歷史,美國不只打敗了日本,還將軍國主義日本改造成現在的自由主義日本,是80年前美國贏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容易贏得美國人的共鳴。

不過《哥吉拉-1.0》終究是由日本導演山崎貴拍攝,不可能是從戰勝國美國「最偉大的世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視角去拍攝。與之相反的,其實從過去山崎貴指導的《幸福的三丁目》還有《永遠的0》來看,他更擅長於拍攝日本「最偉大的世代」,那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之後,將日本從廢墟中重新建設起來成為亞洲最強經濟體的那一代人的故事。

直到目前為止,《哥吉拉-1.0》都還沒有在兩岸上映,這可能也是史上第一次日本版哥吉拉先在美國而非大中華市場上映的紀錄。按照過去的老傳統,哥吉拉系列電影都是在年底於日本本土上映後,於隔年農曆春節登陸台灣市場。鑒於《哥吉拉-1.0》在美國的亮麗表現,筆者認為《哥吉拉-1.0》在台灣上映是遲早的事情。

相信屆時會有人質問,以二戰日本退伍軍人為主角的《哥吉拉-1.0》,有沒有宣揚日本軍國主義的問題?就算在台灣沒有人質疑,相信等這部電影到大陸或者港澳上演的時候也會有,甚至可能遭致「小粉紅」的抵制。這也從旁驗證了除了少數國軍精銳部隊之外,絕大多數中國人沒有在戰場上真正擊敗日本的歷史記憶,自然看待這段歷史的時候不像美國人那般充滿自信。

好巧不巧的是,最近在串流平台上熱映的美國傳奇版哥吉拉影集《君主計畫:神秘組織與怪獸之謎》(Monarch: Legacy of Monsters),也出現了比基尼環礁氫彈試爆的劇情。(作者提供)
好巧不巧的是,最近在串流平台上熱映的美國傳奇版哥吉拉影集《君主計畫:神秘組織與怪獸之謎》(Monarch: Legacy of Monsters),也出現了比基尼環礁氫彈試爆的劇情。(作者提供)

哥吉拉背後的反美情緒

不要看今天哥吉拉同時在日本與美國受到歡迎,其實當第一部哥吉拉在1954年上映的時候,這隻巨獸代表的其實是戰後日本人隱而不發的反美情緒。表面上來看,哥吉拉代表的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可事實上哥吉拉並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受美國核子試爆後遭輻射感染突變出來的怪獸。這隻巨獸是由美軍所打造出來,但是卻專門破壞日本,此設定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不合理。

1954年的《哥吉拉》導演本多豬四郎,早年曾在滿洲國經歷中日武裝衝突,回國後卻得知全家人死於美軍B-29空襲的死訊。後來他又在1946年的一次公路旅行中目睹遭原子彈攻擊後的廣島,對核子武器造成的破壞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1954年的《哥吉拉》上映前,又發生了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船員受輻射線感染的事故,這一波輻射線同樣來自於美軍的氫彈試驗。

從1945年3月對東京的無差別轟炸開始,到1954年3月美軍在比基尼環礁試爆氫彈的「喝彩城堡」(Castle Bravo)行動為止,日本人可是深受美國帶來的核子汙染災害,也難怪最後本多豬賜郎與東寶株式會社製片人田中友幸最後會選擇以哥吉拉這隻「喝彩城堡」創造出來的怪獸,來對美國發出無聲的抗議。

破壞東京的哥吉拉,是日本人透過大自然反撲的形式來彰顯日本面對美國這個外來侵略者時的無力感。這種反美的意識形態,還持續到了90年代上映的電影《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台灣譯《六度空間大水怪》)當中。劇情中出現了受輻射線感染以前的哥吉拉龍,在二戰末期的太平洋島嶼上與日軍並肩作戰,將美軍打得落花流水的劇情。

這段劇情反應的不僅是二戰以來美國給日本造成的傷害,同時還反應了日本自70年代成為經濟強國以來,美國對自己即將失去霸主地位的恐懼。美國一如對當今中共的反制一樣,用一紙《廣場協議》創造了日本的泡沫經濟以及「失落的30年」。而《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的反美劇情,也導致後來四部平成哥吉拉系列的電影都無法在美國上映。

《六度空間大水怪》中,哥吉拉龍協助日軍擊退二戰美軍的劇情。(作者提供)
《六度空間大水怪》中,哥吉拉龍協助日軍擊退二戰美軍的劇情。(作者提供)

反美等於肯定軍國主義嗎?

可見哥吉拉背後代表的,是過去80年來美日之間複雜的關係。那麼經歷過二戰那個世代的日本人對美國的仇視,是否就等於他們肯定或者讚揚二戰時的日本軍國主義呢?本多豬四郎也好,田中友幸也罷,都曾經以軍人或者電影人的身份參加過「大東亞戰爭」,肯定曾經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贏得的勝利深深引以為榮。

田中友幸還參與拍攝了《北方的三人》之拍攝工作,這部電影在1945年8月5日上映,為軍國主義日本的最後一部政治宣傳片。當然他們倆人本來就是日本人,沒有必要為他們倆人在戰時效忠軍國日本加以苛責。事實上在經歷了戰後美國對日本的軍事佔領之後,相信他們對日本發動戰爭給周邊鄰國造成的傷害是有所理解的。

所以會有哥吉拉本身是美國創造的怪獸,但是卻不斷襲擊日本的劇情,在這裡我們也就不難發現答案了。因為如果沒有日本率先對中華民國發動侵略戰爭,然後再把戰爭擴大為太平洋戰爭的話,就不會有後來在廣島還有長崎被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乃至於後來一系列美軍的核武試爆,當然也就不會有哥吉拉這隻怪獸。

整個悲劇的始作俑者,其實哥吉拉系列的製作人們不會不知道,尤其是曾經在中國服務過的本多豬四郎.相信對日軍的戰爭暴行不會陌生。因此哥吉拉系列電影反對的不只是美國的霸權主義,同時也批判了日本的軍國主義,這點同樣反應在1953年上映,同樣由本多豬四郎指導的電影《太平洋之鷹》中,片尾字幕上出現了「戰爭只會帶來破壞」的字幕。

同時這些反戰的電影人也暗喻,戰後日本政府無條件追隨美國圍堵蘇聯和中共的政策將只會讓日本陷入另外一場戰爭。同樣是在1991年上映的《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中,出現了日本航空自衛隊F-15J戰鬥機被王者基多拉擊毀的劇情,以彰顯「軍備無用論」的方式來反對日本的軍國主義化,當然我們也不要忘記,F-15J本身就是日本在國防建軍上追隨美國政策下的產物。

《哥吉拉-1.0》是《幸福的三丁目》與《永遠的0》的結合體。(作者提供)
《哥吉拉-1.0》是《幸福的三丁目》與《永遠的0》的結合體。(作者提供)

新世代的哥吉拉導演

山崎貴則與老一代的哥吉拉創作者有些許不同,他出生於日本戰敗快要過了20年的1964年,沒有本多豬四郎或者田中友幸那般投入對美作戰的經驗。相反的在他出生那一年,日本成功舉辦了奧運,正從戰後的廢墟中重新崛起。少了敗給美國的恥辱感,同時又目睹日本一天比一天富裕,讓他很難像老一輩的日本電影人那般不恥於淪為「美帝走狗」的戰後日本。

可受益於戰後日本的山崎貴,並沒有否定本多豬四郎或者田中友幸這些老一輩的日本人,相反的他還十分懷念跟肯定他們。因為他比任何人都知道,沒有這些父輩的努力奮鬥,光靠美國的保護或者援助是不可能有戰後日本的成功。更何況哥吉拉系列電影從山崎貴那代人開始就陪伴無數日本孩童一起成長,是他們歡樂的泉源。

《幸福的三丁目》系列第二集開頭,就出現了哥吉拉破壞東京的劇情,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山崎貴對哥吉拉的愛。而沒有那一代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憑藉雙手把日本重新建設起來的「多桑」世代,就不會有哥吉拉,這是山崎貴所非常明白的。因此《幸福的三丁目》其實可以稱呼為日本版《光陰的故事》,與王偉忠導演懷念眷村與老一代榮民前輩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從電影版《永遠的0》當中,我們能看到山崎貴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批判。因為《永遠的0》強調的是「活下去」的精神,並且對軍國日本強迫日本飛行員搞自殺攻擊的政策給予嚴厲的譴責,因為如果一億日本人真的全部都「玉碎」了,又怎麼會有後來《幸福的三丁目》裡努力帶領日本走出困境,同時又富有人情味的「多桑」世代呢?身為新時代日本電影人的山崎貴,跳脫了老一輩日本人的時代侷限,強調正是因為肯定二戰時被當砲灰的那一輩日本軍人,更希望他們能夠活下來而不是被當「戰廢品」消耗。所以對待軍國政府,更是應該採取譴責的立場,,因死相比起昭和還有平成時代的哥吉拉電影,新世代的哥吉拉多了對日本發動戰爭的省思,少了對美國的責怪。

美國海軍遭哥吉拉擊敗,只能讓日本自求多福。(作者提供)
美國海軍遭哥吉拉擊敗,只能讓日本自求多福。(作者提供)

疑美取代了反美

縱然美日關係在進入80年代以後,仍有類似《廣場協議》等不愉快的經驗,但總體而言沒人能否定日本是在美國帶領下快速走上民主化、自由化以及現代化的。如果沒有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的主持,日本的婦女不可能有投票權,處境如同農奴般的佃農也不會在土地改革之後翻身,因此戰後世代的日本人會反美其實才是不正常的。

尤其近年來中國大陸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不只展現出了類似二戰軍國日本的企圖心,而且還以日本人為民族仇恨首當其衝的對象。如果再把北韓的威脅加進來,日本當然會更希望延續與美國的合作關係。因此21世紀的日本哥吉拉電影,顯然不會像過去老版本的哥吉拉電影那般對美日安保體制採取批判乃至於防範的態度。

但是否表示現在的日本就願意無條件追隨美國去與中國大陸對抗,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山崎貴指導的《哥吉拉-1.0》雖然不再反美,卻還是有疑美的色彩。劇情中出現美國海軍與哥吉拉交戰,卻因為不敵哥吉拉的關係,以避免與蘇聯發生核戰為理由拒絕為日本提供援助,選擇讓日本自求多福,顯見導演山崎貴並不認為日本該無條件追隨美國。

日本曾在美國施加的外交壓力下承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配合美國圍堵中共,結果尼克森(Richard M. Nixon)卻在1972年率先訪問了北京,讓日本有被出賣的感覺。所以21世紀的日本人承認需要與美國維持軍事合作關係,需要依賴美國的軍事力量保護日本,但卻絕不認為日本應該為了美國主動挑釁中國大陸或者北韓。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多數日本人不願意在「台灣有事」時,支持自衛隊對中國大陸出兵,只單純支持美日協防守護日本。而美國以避免美蘇開戰為理由坐視哥吉拉進攻日本,與美國政府在國共內戰期間拒絕支援國民政府反共的理由幾乎一模一樣。相信台灣的許多老一輩看到這一段會很有共鳴,類似的「疑美論」其實是同時存在於台日兩邊的。

戰後由中國海軍接收,更名為丹陽號的雪風,在《哥吉拉-1.0》裡有吃重的角色。(作者提供)
戰後由中國海軍接收,更名為丹陽號的雪風,在《哥吉拉-1.0》裡有吃重的角色。(作者提供)

被隱藏的中國角色

《哥吉拉-1.0》沒有提及中國的角色,畢竟1945年到1947年的中國還處於國共內戰的階段,恐怕對遭遇巨大怪獸入侵的日本也提供不了什麼幫助。不過這並不代表中國在《哥吉拉-1.0》中完全缺席,因為在劇情尾聲與哥吉拉的最後決戰中,就看到了被日本帝國海軍稱呼為「不死鳥」的雪風號驅逐艦。雪風號做為賠償艦於1947年7月6日被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改名為丹陽號。

史實上的日本自衛隊要等到1954年才成立,所以在劇情設定於1945年到1947年的《哥吉拉-1.0》中,日本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抵抗怪獸威脅。聯合國與佔領軍只能同意將被封存的日軍武器,包括四式中戰車以及局地戰鬥機「震電」移交給主角等舊日本軍,讓他們自食其力對抗哥吉拉。高雄號重巡洋艦以及雪風號驅逐艦,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暫時還給日本的。

而相比起把日本海扁一頓以後再扶植起來的美國,中國面對日本的時候全然是被侵略的受害者,再加上無論蔣中正還是毛澤東對戰後日本都實施寬大的「以德報怨」政策,自然讓戰後的日本人對當時的中國不會抱有太強烈的惡感。如果「還活著的人就要好好地活下去」這句話貫穿整部《哥吉拉-1.0》的核心,那麼這句話同樣也是1945年的中國所要傳達給日本的真實情感。

日式排骨餐廳連鎖店勝博殿的老闆田沼文藏,本來是在越南服役的日本軍人,他在日本投降之際曾經有自殺的念頭。但是造訪越南的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卻用流利的日文告訴他:「你若死了是沒有意義的,你應該帶著你的士兵們回去,一同復興日本。」後來就是因為何應欽的這句鼓勵,讓田沼文藏有了回國打拼的勇氣。

當時負責雪風號等日本賠償艦接收工作的,是駐日本首席海軍武官鍾漢波少校。假若劇情中能安排中華民國海軍將雪風號短暫交還給日本海軍,鼓勵他們勇敢擊退哥吉拉的劇情,相信無論是對拉近台日還是中日關係都會有十分大的助益。畢竟丹陽號在台灣服役到了1966年,還是中華民國海軍第一艘陽字級驅逐艦,同樣能激發兩岸軍事迷或者歷史迷的共鳴。

新的哥吉拉要讓戰後的日本人知道,戰爭帶來的只會是毀滅。(作者提供)
新的哥吉拉要讓戰後的日本人知道,戰爭帶來的只會是毀滅。(作者提供)

珍惜和平的可貴

可見山崎貴還是在沒有安排中國出場的情況下,間接肯定了兩岸雙方戰後「以德報怨」的國策,這部電影自然是沒有肯定軍國主義的絲毫可能性。事實上在電影中,當其中一名配角遺憾自己沒有趕上戰爭,發表「拜託,要是我也能上戰場的話也會大展身手的好嗎?要是戰爭可以再打久一點就好了。」的言論時,主角敷島也是嚴厲的質問對方:「你剛才這話是認真的嗎?」

顯見《哥吉拉-1.0》的本質還是反戰的,無論是對日本挑起的戰爭,歐美挑起的戰爭還是中國挑起的戰爭,都一律持反對的態度。山崎貴身為戰後《和平憲法》的受益者,沒有理由希望如今這個美好的日本,有《幸福的三丁目》的日本再度被摧毀於戰火之中。所以這次哥吉拉所反映的不再只是對核武的畏懼,而是對一切戰爭的否定。

所以雖然《哥吉拉-1.0》是以參加過二戰的日本軍人為主角,卻完全沒有宣揚軍國主義的問題,相反的還是給予了徹底的否定。事實上這些在二戰中拼死賣命的日本軍人,尤其是當神風特攻隊實施自殺攻擊的日本飛行員,又何嘗不是戰爭的受害者?發動侵略戰爭的是成長於明治時代的那一批老人,他們卻被逼著用生命去還自己祖父輩的債,恐怕才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輸家。

這種敢於面對日本過去歷史傷疤,同時又能指出美國政府缺失的態度,或許正是《哥吉拉-1.0》能在美國受歡迎的原因。如果連在劇情中遭到批評的美國,都能無條件接受《哥吉拉-1.0》,筆者也實在不認為華人世界有什麼好質疑這部電影有為軍國主義叫屈的問題。如果《哥吉拉-1.0》能在台灣或者中國大陸上映,筆者是絕對支持的。

事實上現在關係緊張的海峽兩岸,也需要類似《哥吉拉-1.0》這樣的電影來好好反思,冷靜思考一下被民族主義沖昏頭的問題。尤其是《哥吉拉-1.0》中關於日本退伍軍人投入國家建設的描述,還有日本在那個貧窮年代裡所一點都不缺乏的人情味,反應的其實都是台灣榮民以及眷村的故事,可能會讓在台灣普遍被視為反日的族群比其他群體看了以後更有似曾相似的感覺。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