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味道:《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選摘(2)

2023-12-18 05:10

? 人氣

江戶末期食用牛肉還是跟外國人有關,當時東京、橫濱等口岸逐漸有外國人,很多是駐在日本的使節。他們吃牛肉的習俗被有些日本人聽到,開始動起賣牛肉的念頭。然而,當時牛隻取得不易,牛肉太貴,因此日本人取用老外用剩下的牛內臟,放在大鍋中燉煮,以醬油和味噌等日本人習慣的味道加以調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管是「百獸屋」或是江戶後期出現的牛肉料理,日本人都習慣加入自己的味噌和醬油加以調味,讓本來對於肉食有所疑慮的日本人,逐漸熟悉肉食的味道。

然而,明治時代和江戶時代吃牛肉最大的差別在於,江戶時代要偷偷摸摸的吃,但到了明治時代可以公開的享用牛肉,而且還是很潮的風尚,是文明的行為。

明治政府對於吃牛肉相當看重,認為這是「文明開化」的一部分。日本不僅要在船堅砲利等技術上學習西方,西方人吃什麼、喝什麼都跟「文明」有關,要全盤學習。因此政府在明治二年(一八六九)就在築地設立「牛馬公司」,天皇也在御苑中飼養牛隻,鼓吹喝牛奶的好處。

以往被視為「不潔」的牛隻,不管是飼養或是屠宰牛隻的場所,都會被排擠,但新時代的來臨,政府公開宣導,還要公務員下鄉鼓勵。如果出現排拒牛肉的現象,公務員還會被問責。

除此之外,領導言論的知識分子開始鼓吹牛肉的好處。慶應大學的創辦人福澤諭吉接受「牛馬公司」的請託,在報紙上撰寫了一篇名為〈肉食之說〉的文章,認為不吃牛肉之人,是「不知人之天性,不明人體之真理、無學文盲之空論」。日本人的體型瘦小,也是因為不吃牛肉,「今我國民缺乏肉食,誠非養生之法,因而疲弱者亦不在少數」。

曾在報社和政府工作的作家垣魯文(筆名),曾經在《牛店雜談安愚樂鍋》上指出「不吃牛鍋者,乃開化不力的傢伙」。

人文科學線1208_《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立體書腰書封。(時報出版)
《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立體書腰書封。(時報出版)

*作者胡川安,生活中的歷史學家,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華文朗讀節策展人,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作《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