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習近平集權後的中國公民意識崛起

2024-02-15 05:30

? 人氣

此外,透過觀察習近平言行的轉向,也可解釋其執政以後思想愈趨保守。習近平父親習仲勳曾是1980年代推動改革開放重要成員,習近平在2012年上任之初,曾前往深圳、珠海、佛山等最早試辦經濟特區城市視察,試圖仿照1992年鄧小平「南巡」路線,被視為持續推動改革開放重要訊號。然而在中共20大後,習近平首先前往視察的竟是延安,由於「延安精神」被視為毛左思想的代表,習近平在路線上的轉變,也令人民對於社會能否走向開放愈趨悲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未來發展趨勢

中共20大以來,中國境內發生的幾起示威抗議活動,與「六四事件」有本質上差異,民眾從中意識到:權利是靠著積極參與爭取而來;至於中國政府,一方面將從嚴加強全境監控、阻絕訊息傳播,另方面在習近平抱持實用主義思維下,也有不無改變的可能性。

一、不同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社會運動

許多評論將中共20大以來的連串抗議活動與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相提並論,但其實二者無論原因、訴求,都有明顯差異。

政治學者在解釋革命原因時,一種說法是「相對剝奪感」,即當實際獲得低於預期心理時,往往容易爆發革命。在此觀點下,當統治最高壓、人民生活最困苦時,多數人因陷於絕望,即使不滿也無心反抗,反而是在政府政策稍微鬆綁時,人民亟欲爭取各項自由,當政府開放速度無法滿足期待,人民就會揭竿起義。這個說法,足以解釋何以1990年前後,在冷戰時期與西方民主國家僵持四十年而不倒的蘇聯、東歐共產陣營國家,竟在一夕間土崩瓦解。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背景,也與當時的蘇聯、東歐國家相仿,都是在政府著手推動改革政策後,民眾試圖追求更進一步的開放而發生,差別只在中國以武力強行鎮壓。當時中國民眾試圖爭取的是政治民主化,為此,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曾親至天安門廣場聽取學生建言、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也前往學潮現場,用背誦林肯總統《蓋茲堡演說》方式向學生解釋何謂「民主的相對性」。

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夕、北京、1989年、八九六四、8964。(新新聞資料照)
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夕、北京、1989年、八九六四、8964。(新新聞資料照)

中共20大以來所發生的連串示威活動的背景,則是政府無法回應群眾需求,使得雙邊隱形社會契約崩解。就訴求而言,「白紙革命」在要求政府放棄「清零」,以「解封」來挽救經濟及對人身自由限制;「煙花革命」則要求更進一步的自由,看似為爭取燃放煙火,實則是對政府「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差別式規範不滿,試圖爭取在特定節慶、時段、地區開放燃放煙火。無論如何,這兩場社會運動所關注者,仍聚焦於個人自由,尚未上升到對於政治權利的爭取,對中共統治權威的挑戰遠不及「六四天安門事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