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興觀點:中國版「雷曼風暴」來襲 風雨過後更顯台灣金融韌性

2023-09-06 07:00

? 人氣

北京街頭一景。(美聯社)
中國失業率逐月破紀錄,圖為北京街頭一景。(美聯社)

中共20大後,政治局常委普遍缺乏經濟專業,且決策集中在一人身上,決策錯誤風險大為增加。若美中戰略競爭情勢繼續惡化,經濟持續脫鉤,中國將可能落入類似19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滅,經濟停滯的模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府應扶助回流企業 引導產業轉型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前30年,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台商,大都有機會分享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果實。然2009年後的中國經濟成長已趨緩,加上國企與民企受中國政府扶持,競爭力大幅提升,台商競爭優勢已不復存在。

新冠疫情的發生,嚴重暴露了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少數幾個國家的脆弱性,但也讓外資企業更加堅定需要確保供應鏈安全性與多元性,並推動供應鏈在地化趨勢的形成,很多投資案現在已經處於「急遽逆轉」的狀態,企業將供應鏈遷出中國,勞工與環保成本的上升也是推動工廠移出中國的力量,美國提高關稅則是加速的催化劑。

出口導向的大陸台商,多基於供應鏈的配合關係而調整或移出中國,即使是著眼中國內需市場的台商,由於環境惡化,面對越來越不安全的中國,也無法排除撤離中國的選項。台商撤離中國的進程加快,部分轉進東南亞,部分則選擇轉型,將資源及研發搬回台灣,利用高科技提升競爭力。

長期而言,中美關係在未來10年,不能完全排除從經濟對抗發展到政治,甚至是軍事的對抗。若是這樣發展,在中國的投資都將變成名副其實的風險資產,在中國的外商企業,亦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人質,因此搬回本國是最安全的選擇,現在不走,更待何時。

雖然台灣經濟依賴中國大陸過深,經貿脫鉤的難度很高。但因應全球供應鏈結構的改變,全球及中國經濟的衰退,與可能的金融動盪,為避免過度衝擊我國經濟,政府必需考慮運用所有工具,扶助回流企業,引導產業轉型,提升未來的競爭力,也才能維持金融穩定。

面對兩岸經貿劇變 金融業須做更萬全準備

全球化的成功,主因是參與供應鏈的各方都能同享經濟利益,依循一定的遊戲規則(如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而取得均衡。但這均衡目前已經產生劇變,因為:一、中國崛起爭奪規則話語權,引發與美國的霸權之爭;二、全球化的負面效應開始反撲;三、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性經濟危機,可能改變遊戲規則;及四、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影響。

習近平掌權後,強調追求中國夢,挑戰美國霸權,企圖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的均衡。美國加以反制,激起貿易戰爭、科技戰爭及金融戰爭,而這只是美中兩國經濟脫鉤大戲的序幕而已。美國財政部前部長H. Paulson形容這樣的發展可能帶來新經濟鐵幕,前國務卿季辛吉則是說,兩國處於冷戰的山腳下。

2014年4月,中國北京一處工地附近的「中國夢」標語。(美聯社)
中國北京一處工地附近的「中國夢」標語。(美聯社)

北京對疫情的封控在中國造成極大的民怨,近來處理風災災情再次失當,加深不滿,習近平對軍方的整肅則是透露檯面下的反習浪潮還在加劇,雖然短期內尚不會對習近平的執政構成危機,但中共政權正面臨嚴重的正當性危機,未來發展瞬息萬變、很難預測,但這就是台灣金融業需要面對並加以管控的風險。

台灣金融業面對台商及中國當前經濟環境惡化,已經不可避免的進行風險部位的調整。據金管會公布5月底的數據,銀行、證券期貨投信及保險業對陸曝險額共新台幣1兆1,658億元,創統計以來新低,較去年同期減少17.8%,其中以保險業減幅43%最大,整體銀行業對陸曝險金額降到1兆511億元,占淨值比從去年5月的30.2%降到今年的25.19%,金額少了1,807億元。而國人透過投信基金與境外基金投資中國合計有3,204億元,同比減少近14%,約521億元。問題是,台灣金融業目前所減少的對大陸曝險部位是否足夠?或者需要做更好、更審慎的風險情境準備?值得深思。

*作者為東華大學新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陸委會諮詢委員,本文選自165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