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國共內戰結束了嗎?

2023-09-10 07:20

? 人氣

鄧小平帶來的改革開放,等同於宣告中共擁抱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擁抱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則意味著中共向美國投降,在經貿制度上接受美國的領導。自卡特以來到歐巴馬的歷屆美國總統,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相信資本主義將催生中產階級在大陸的崛起,而中產階級的崛起勢必將引領中國大陸走上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道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5年11月7日,總統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會晤。(美聯社)
2015年11月7日,總統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會晤。(資料照,美聯社)

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岸的終極統一是美國所樂見的,因為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又親美的中國是清末以來眾多美國傳教士、商人以及政治人物的夢想。如果大陸能走向民主制度,那麼台灣是否要持續獨立於中國的統治之外對美國而言根本不重要。更何況當時的台灣還是威權統治時期,與堅持一黨專制的中共沒有太明顯的區別,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台灣去得罪擁有更多人口的中國大陸。

讓統獨兩派彼此制衡

可偏偏蔣經國不吃這一套,他把中華民國法統的存在看得遠比大陸的民主化還有兩岸的統一更為重要。所以實質上他也認知到有兩個中國的存在,更知道中華民國已經沒有統一大陸的可能性,但是他必須要確保中華民國這個政權能夠在自己死後延續下去。於是蔣經國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來回應鄧小平喊出的「第三次國共合作」口號。

台灣在50年代已推行地方自治,到了蔣經國時代更是大力推動台灣的「民主化」,目的就是要向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證明台灣有堅持一黨專制的中國大陸在本質上的「不一樣」。以此為根據,蔣經國與他後面的繼承者才有更多的正當性來要求西方國家支持台灣抗拒大陸的統一訴求。不只是「民主化」,蔣經國還大力提拔本土精英,進一步推動台灣的「本土化」。

兩岸到80年代已經分治了將近40年,除了國共意識形態的對立外,各自早已發展出了有別於彼此的生活模式與鄉土認同。考量到許多追隨國民黨來台灣的外省人,只是害怕毛澤東的暴力革命與政治清洗,並不是真的認同三民主義和中華民國,很有可能在中共宣佈放棄毛澤東的極端政策後因中華民族主義而被中共吸引過去,「本土化」政策能對他們施以有效的牽制。

同時蔣經國也憂慮過度的「本土化」,可能會讓已經習慣以及認同了台灣的外省人與他們的後代接受了台獨論述,成為消滅中華民國的另外一個潛在因子。蔣經國在1987年同意老兵回到大陸探親,藉由兩岸交流維繫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紐帶,唯有讓獨派與統派同時存在且彼此制衡,才是延續中華民國長久存在的不二法門。

蔣經國、1987年雙十國慶。(新新聞資料照)
蔣經國。(新新聞資料照)

不過蔣經國始終拒絕與大陸展開國共和談,因為兩黨過去的歷史仇恨累積的已經太深,且過去威權時代的教科書灌輸給台灣人民的思想就是一旦與中共展開接觸就是上了共匪統戰的「當」。身為台灣反共抗俄教育的開山祖,蔣經國沒有辦法自己破壞自己立下的規矩。因此直到他在1988年1月13日去世以前,兩岸的官方接觸還是十分有限。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