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輝觀點: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2018-09-04 07:00

? 人氣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中,一門「40/L60砲」從高雄海軍營區託運至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中,一門「40/L60砲」從高雄海軍營區託運至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據報導,國防部在金門舉行八二三砲戰60周年纪念大會、公祭儀式,參加人數高達數百人,不過包括總統蔡英文等府院高層則是完全缺席紀念活動。民進黨副秘書長徐佳青於節目中表示,八二三是共產黨在跟國民黨打仗,並不是民進黨在打仗,「這樣子的紀念有意義嗎?」。對此,淡江大學蘭陽校園全球發展學院院長包正豪批,按照這個邏輯,也讓自己找到了不繳稅的「公民不服從」理由,「這裡面政府不見了,國家也不見了,只有黨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八二三砲戰究竟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筆者要在這裡說句不中聽的話,徐佳青的「八二三是共產黨在跟國民黨打仗,並不是民進黨在打仗」這句話並沒有錯,因為那時候民進黨還不知道在哪裡!?包正豪教授的評論也沒有錯,因為那時候的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是「黨國不分」。可是,現在民進黨有分嗎?依舊是「黨國不分」,更不幸的是,他們的黨對這個國家名號分不清楚。軍隊很可能不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金門八二三砲戰時,韓元輝在小金門擔任第九師副師長(郝柏村任師長),筆者在大金門第619砲兵營第三連任中尉軍官職。韓元輝於2000年出版《金門四十四天的台海戰役》:八二三砲戰期間之長,規模之大,實為戰史所僅見,其過程之奇特,問題之複雜,非單純之軍事作戰計劃所能比擬。八二三砲戰後,華沙會談討價還價,意圖勒索,未能達到目的,中共中央乃於10月確定對金門「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決策,自找台階下台,10月6日宣佈停火一週,期滿又自動延長停火兩週,到了11月初宣佈「單打雙不打」,終於讓此轟轟烈烈的砲戰,漸漸的消沉下去。自此之後,華沙會談繼續,1979年1月美國與中共簽訂《建交公報》,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停止砲轟金門,八二三砲戰才算正式結束。

台灣人該怎麼紀念我們的823?

2018年8月19日新頭殼發佈《管仁健觀點:台灣人該怎麼紀念我們的823?》,筆者於8月22日在蘋果日報即時論壇回應:「砲彈不長眼睛,死傷無分省籍──記823砲戰」,舉出親自參與823砲戰的記錄為證明,死傷無分省籍,砲戰絕對不止44天。所謂11月初宣佈「單打雙不打」,第619砲兵營第三連上尉副連長董玉玲就是在11月1日陣亡的。有位網民回應:砲戰44天是郝柏村說的,管仁健只是引用。

管仁健引用了報導文學作家,李展平〈誰聞暗夜哭聲?八二三戰役台籍征屬血淚〉裡提到的幾件案例。同樣是在軍中殉職,空軍對遺屬的照顧最體貼,連改嫁的遺孀都還有機會被安排工作,甚至是在令人稱羨的華航。海軍較差,但還是比陸軍好,而陸軍裡的外省籍陣亡官兵又比台籍士兵好。823殉職的台籍士兵,1960年代每年撫卹一千多元,至1970年代期滿時約三萬五千多元。

1990年代立法院通過「戰士授田憑據處理條例」,依級數發放五萬至五十萬的補償津貼,藉以收回授田憑據。823陣亡台籍戰士原本能領最高級數五十萬,但遺屬大多住在偏遠地區,教育程度不高,又不像眷村有軍方的人際關係,可獲得正確信息,以致被不肖黃牛甚至經辦人員哄騙,交出憑據或印章,換得僅二三十萬的「買命錢」。

就筆者所知,管仁健引用資料未免有失偏頗,八二三戰役陣亡官兵,舉陸軍第619砲兵營第三連為例,陣亡一台籍充員應該領受到撫恤金了,陣亡一官一士為外省籍,家屬當時在「匪區」,董玉玲上尉11月1日砲戰中陣亡,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時,他的同鄉探聽到的結果是「兒夭折、妻改嫁、爹已亡」,「戰士授田憑據處理條例」補償金及撫恤金就留存國庫了,「買命錢」分文不得。

兩岸分治始自金門古寧頭戰爭勝利。1949年胡璉部隊在大陸敗退時,大舉抓兵,成千上萬的家庭破裂,骨肉離散,有些被抓的兵未穿軍服走上古寧頭戰場(相關記錄請參考趙域中將《艱苦過往盡在笑談中》),陣亡者就地掩埋,連喪葬費都省了,撫恤金就連提都不用提了;倖存者從此終老他鄉,許多人終生未能再見父母親一面。據了解,台灣現今仍有約5000位孤單無依的老兵,分別住在16個「榮民之家」,他們的坎坷人生,豈只是「晚景淒涼」而已。

軍中樂園與慰安婦

2018年7月中旬,臉書上有位版主向嘉慈貼文:「還記得軍中樂園被拉伕的老士官長嗎?偶然看到這則新聞中真實主角類似的遭遇,歷史回歸歷史,事實回歸事實,經由老先生的口述,記取教訓教育後人,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為老共老蔣而戰嗎?軍人的天職是保衛國民,『不管任何理由』,不可做出傷害國民的事情。」緊接下面貼出一篇文章,那是筆者在2017年刊登《民報》的「胡璉兵團與歷史正義」。

 管仁健和向嘉慈兩個人都是年輕的世代,為何以「軍中樂園被拉伕的老士官長」和李敖寫的〈國民黨與營妓〉拉上關係呢?最近台南市國民黨市黨部旁邊設立了一座慰安婦雕像,竟有人將軍中樂園與慰安婦扯到一起相提並論。難道老兵在社會上的印象是這樣子嗎?向嘉慈筆下的「還記得軍中樂園被拉伕的老士官長嗎?偶然看到這則新聞中真實主角…」那個主角正是筆者在下,看到新聞報導居然有人將「軍中樂園與慰安婦」扯到一起相提並論,非常震驚,很懷疑「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豈止是感慨萬千而已!

據管仁健說:他最佩服李敖所寫的〈為老兵李師科喊話〉及〈國民黨與營妓〉…。他決定將〈國軍故事〉付印發行的最關鍵原因,還是一位白色恐怖受難者遺屬的來函:「這半世紀以來,我們一家人始終在陰暗角落裡哭泣;對短視貪婪的政客與嗜血媚俗的媒體來說,『轉型正義』永遠只會在選舉口號與夢中出現。我的父親被他們殺了,已經不能說話,法律不能還我們公道,政客也不能,媒體也不能;如果你再不能替我們說話,連我兒子都不知道他祖父的故事了,請你一定要為那些不能說話的人說話。」…我已經快五十歲了,…我記錄我們自己的歷史,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活過那段荒謬的時代,我們的青春是無法喚回了;但青史是否成灰,也許才是真正考驗這本書的標準吧?

荒謬的時代與轉型正義

筆者劉錫輝現年86歲,和管仁健快五十歲相比,活過那段荒謬的時代,真要感恩不盡!見證了60年以前的八二三砲戰,而且在「單打雙不打」的第一時間,很光榮的被選拔作為樣板,砲戰有功官兵十三人之一,返回台灣渡榮譽假一週,那是用生命拚搏來的榮譽啊!

民國47.10.17聯合報刊載:砲戰有功官兵定今飛台休假

【本報訊】金門砲戰有功官兵十三人,獲得國防部核准為砲戰後第一批赴台休假的榮譽,這批榮譽慰勞假的官兵今(十七) 日上午乘專機飛抵台北享受他們建功後的愉快休假,他們的姓名為:中尉連附劉錫輝、中尉觀測官華緒龍、上士砲長拾景文、李成良、林良才、曲君華、劉少傑、郝崇芝、上士班長楊壽、中士班長李丁壽、中士瞄準手江銀亮、上等兵計算手林光前、中士砲長王炳清等。

八二三砲戰勝利後,郝柏村與金門另5名師長馬安瀾、林初耀、胥立勳、曹傑與張錦錕同獲四等雲麾勳章乙座,筆者幾乎犧牲掉生命,換得一張「陸海空軍褒狀」。後來,1986年,筆者以中科院天弓計畫室陸軍上校主任工程師職位,負責武器模擬設備之建立並執行模擬工作突破技術瓶頸成效傑出,獲得國家頒贈等同作戰有功的「六等雲麾勳章」乙座,它曾讓我引以為傲,引以為榮。

雖然這個國家的軍隊,曾經在1949年違法亂紀的殘殺了我的父親,我仍然愛這個國家。可是,當我向這個國家陳情申訴,為當年軍隊的違法亂紀的罪行,對我的家族致歉,而被這個國家的政府冷酷無情對待後,那張「陸海空軍褒狀」和那張「雲麾勳章證書」,已經變得對我毫無意義了,它只是一張紙而已。我迷惘了!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五年前我很卑微的向政府陳情,希望為父伸冤來解脫揹負的枷鎖,可是,這個國家雖然有保護人民之法律,《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損害補償條例》,這個國家的軍隊殘殺我父親的地點,卻不在這個法律適用範圍之內,我迷惘了!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我為父伸冤陳情歷經五年,求助無門,只能用寫作來救贖「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罪惡感,公諸於世,求取自我療癒。以文會友,得到曾建元教授和沈清楷教授的協助,去年四月五日在台北市「哲學星期五」舉辦「胡璉兵團與歷史正義」座談會,胡璉的孫子胡敏越牧師在座談會後給我公開信:「劉伯伯平安:為民國38年九月份先祖父部隊,對您父親之對待深感遺憾與虧欠;那一代中國的歷史造成了許多的苦難;願神的愛親自讓我們能走出傷痛,也求神的恩典祝福劉家後代子子孫孫。敬祝  身體康健  晚胡敏越敬上  民106年四月五日。」

今年初,我將歷年陳情過程資料,及公開發表的文章,彙集成冊出版《錫輝文集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獻給父親與母親在天之靈。那個強迫我揹負了六十九年的枷鎖,終於解脫放下了。
 
可是世事難料,才將那個枷鎖解脫放下,七月中旬一位陌生人向嘉慈寄來信件,自述他曾在威武部隊服務,對部隊的傳承及歷史感興趣,由威武部隊歷史淵源,追溯到武夷部隊,發現筆者被武夷部隊抓兵的事,發現到歷史有光榮的一面,也有不光榮的一面,我們都要去面對,…於是透過互聯網,不費吹灰之力,橫跨半個地球,竟將萬里之外,年齡相差半百的筆者找到,確實難以想像。

回應向嘉慈的來信,我在《蘋果日報》即時論壇刊出〈退休上校劉錫輝:轉型正義的缺角-古寧頭戰場上的亂葬崗〉,文中指出歷史不光榮的一面,…那個古寧頭紀念館前的萬聖祠,正是古寧頭戰場上的亂葬崗。…古寧頭戰役造成兩岸分治,歷史從何時起算呢?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歸還中華民國;抑或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民國遷到台灣。中華民國歷史如未妥善處理,恐將埋在「歷史亂葬崗」!
 
胡璉部隊趕赴古寧頭之前的違法亂紀,殘殺平民罪行,竟被排除在中華民國政府保護人民之法律,《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損害補償條例》適用範圍之外,中華民國歷史何以自處?當前追溯自1945年8月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對此若視若無睹,將會被埋在「歷史亂葬崗」!

*作者1952年進陸軍官校25期,先後參與金門島兩場戰役,戰後就讀成功大學機械系及研究所,進中山科學研究院,赴美深造後返中科院,參與研發天弓飛彈獲雲麾勳章。1992年舉家移民美國。2013年博客思出版《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劉錫輝回憶錄》。2018年詩藝文出版《錫輝文集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