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南專欄:治水非兒戲,「國土規劃」刻不容緩!

2018-09-01 07:10

? 人氣

不過這都是政治面的觀察,也就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一本帳該怎麼去算而已。真要認真討論水患就必須先把「水與土地的依存關係」先搞清楚。否則永遠都會是隔靴搔癢,言不及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0117-立法院,國民黨立委張麗善、新任書記長李彥秀(左起)召開「水利會強改制 蔡政府真土匪」記者會。(陳明仁攝)
國民黨立委張麗善、新任書記長李彥秀(左起)舉行「水利會強改制 蔡政府真土匪」記者會。(資料照,陳明仁攝)

正本清源:「水與土地的依存關係」

水往下流是自然動律,至於低處地面能儲留住多少水量,則可以是設計的問題。所以當降雨量大於預設的儲水量,多出來的水不會不見了,而是該被引到哪裡去?以及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有效引流?這是防洪排水的所謂「治水」基本概念。

於是第二道題就浮上來了,多出來的水該引導到哪裡?通常引流入海是第一思維,而如果碰上漲潮時間,會不會阻滯流速?會不會發生海水倒灌?

第三道題則是,當原所設計的排洪引流時效遠不及降雨量的急驟性時,上游的水量一定會漫出來而往低漥之地四處流竄,低窪之地的淹水也就成了自然現象。怎麼解決?這可別又要用那句老掉牙的「人定勝天」來自欺欺人。

要解決這自然現象,絕不是繼續跟老天爺作對硬拗,而是要從「治人」下手。也就是將易積水(淹水)的低窪地區重新規劃,並在政府網上公開所有「易淹水地區」之正確資訊。然後一方面嚴令禁止「易淹水地區」再進行都市開發,一方面則積極勸導已確證的「易淹水地區」進行住民轉移;然後將這些「易淹水地區」闢建成綠地公園等住民休憩公共設施,再遇到有大雨量降水時則搖身成為洩洪池。

「國土規劃」單靠一個水利署就能唬人嗎?

但唱衰並非是本文主旨,災後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即已公開表示

「從『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開始,水利署雖然編列1877億元,協助縣市政府整治縣市管河川與區域排水系統,前瞻基礎建設的『水環境建設』,雖然將再斥資720億元,推動『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並且減少列管易淹水地區面積200平方公里,但上述地區的區域排水整治標準,仍然只有10年的防洪頻率。

王藝峰表示,823水患南部地區有很多地方降雨,超過10年防洪頻率,面對極端氣候,不能只靠水利建設,應該要配合縣市國土計畫的設計,讓台灣的都市設計走向能夠吸納雨水的『海綿城市』。」

對於「海綿城市」縱有多方質疑,但至少方向上是正確的。唯有真正落實到「國土規劃」才能夠徹底根除水患!

其實這都只是「城市美學」的ABC,道理都很簡單,人人都能心領神會,根本不必勞煩甚麼「治水專業」或「水利工程專家」們來講一大堆神話。只是我們這個政府,不分藍綠,一遇到「都更派」和那些穿金戴銀的圈地建商及土地掮客的巨量利益時,有幾個敢不妥協的?

從「治水」轉移到「治人」,唯一的希望似乎只能寄託在「水利署」這個三級官僚單位,而這麼急迫的課題至少涉及十個部會以上,其結果是否又像之前一樣的虛應一番無疾而終?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台灣這世界畢竟還是財團統治的天下喔!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現任《六都春秋電子報》創辦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昭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