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雯觀點:再生能源是假淨零碳排之名的大開發嗎?

2023-07-17 06:50

? 人氣

頂樓設置太陽能板,運用再生能源達到環保。(圖/傑仕堡有氧酒店提供)

頂樓設置太陽能板,運用再生能源達到環保。(圖/傑仕堡有氧酒店提供)

臺灣有在「減碳」嗎?

「淨零碳排」顧名思義就是要減碳,最終達到零碳排的目標。關鍵的政策之一,就是以再生能源替代掉燃煤這類型的高碳排發電。所以可以看到這幾年來,政府各部門大力的推展再生能源,尤其是光電和風電。那政府努力了那麼久,臺灣的碳排減少了嗎?很可惜,並沒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110年度我國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與分析〉[1],臺灣的人均碳排始終居高不下,其中只有在2008年及2019年期間的這幾年後續有顯著下降,但下降不久後,又立刻回穩,甚至上升。2021年(目前經濟部所釋出的最新資料)的人均碳排,再次來到我國歷史的新高點11.38公噸CO₂/人。對比OECD國家,2020年(目前世界銀行所釋出的最新資料)人均碳排已降到7.7公噸CO₂/人。[2]

20240714-人均碳排(公噸/人)(圖:作者提供)
人均碳排(公噸/人),參考資料:註釋1、2。(圖:作者提供)

光電和風電這幾年蓋到各地居民、農漁民、原住民族部落哀鴻遍野,為何碳排沒有減少呢?確實再生能源的占比在蔡政府上台後從2016年的5.1%,上升到2022年的8.6%,燃煤占比也從2016年的36.9%下降到2022年的34.8%,雖然只有2、3%的差距,但也應該會減少一些碳排啊?因為關鍵不是比例,而是總量。2016年燃煤發電的發購電量為833億度,2022年則為873億度[3],燃煤發電量不只沒有減少,甚至增加。但不是說好要用再生能源替代掉加劇氣候變遷、造成空氣污染的燃煤發電嗎?那為何蓋的光電、風電,沒有替代掉燃煤發電?或許可以從下面這張圖找到答案。

售電量(用途別),參考資料:註釋4。(圖:作者提供)
售電量(用途別),參考資料:註釋4。(圖:作者提供)

因為工業用電長年來肆無忌憚的增長,即便再生能源從2016年的發購電量116億度增加到2022年的216億度,增加100億度,但2016年的工業用電是1170億度,2022年的工業用電是1357億度,增加187億度[4],增加的再生能源被工業用電給「吃掉了」,所以沒能去「替代」掉燃煤發電,因此碳沒減少,反而增加了。

是綠綠相爭?還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衝突?

這幾年來我們看到,在缺乏完善法制政策及在地思考的狀況下,光電入侵農地、魚塭、部落傳統領域,2020年光電業者口中的七七事變過後,農委會原則禁止2公頃以下的農地變更,2公頃以上送中央審查,暫時為農地止血。經濟部轉向漁電共生,並推出環社檢核(室外漁電),但卻大開室內漁電的後門,讓侵害環境及承租漁民權益更嚴重的室內漁電,反而可以不用經過環社檢核就可以開發。又因選舉將近,為了端出政績,在相關選址標準、設置標準都不明確的情況下,政府就於2023年6月推出「綠能發展區」[5],令人憂心。

離岸風電也不遑多讓,從經濟部釋出的圖資來看,領海內在不久的將來,不是航道,就是風場,其他的海洋使用目的,包含生態保育、漁業經濟,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但直到現在,我國都還沒有海洋空間規劃法及海洋保護區法。在缺乏妥善法制政策的情況下,經濟部放任廠商和地方自行角力、勾結,造成地方衝突、弊案層出不窮,又因未納入環社選商標準、缺乏管理機制,甚至有廠商和漁民發生嚴重衝突、爆發財務危機、滑樁三次、傳出行賄爭議(偵查中,未定案),但仍可以繼續開發,甚至取得第三階段第一期的開發權,地方漁民苦不堪言。

20230714-領海內在不久的將來,不是航道,就是風場,其他的海洋使用目的,包含生態保育、漁業經濟,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圖: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吳斐竣研究員提供)
領海內在不久的將來,不是航道,就是風場,其他的海洋使用目的,包含生態保育、漁業經濟,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圖: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吳斐竣研究員提供)

政府未有完善的法制政策,就盲目地追趕再生能源發電容量,造成的衝突已罄竹難書,而地方居民、農漁民、部落站出來時,卻被「再生能源」、「淨零碳排」等偉大目標給壓了下來,甚至說這是綠綠相爭,要相忍為國。但從前面的數據看來,這些農地、漁場、傳統領域的犧牲,真的是為了減碳嗎?並不是。犧牲農漁民及部落權益所蓋的光電、風電,是給了工廠,是為了經濟發展,不是為了減碳,這不是綠綠相爭的議題,這仍然會回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古典考題。

有人可能會說,大部分的案場都還在蓋,還沒有效果。但事實上,接下來的幾年,恐怕還是沒辦法有效減碳,除了政府根本沒有要真正面對工業用電成長無度的問題,為了因應核電廠的除役,再生能源如能應付增加的工業用電,多的也需要先替代核電。

產業必須檢討、轉型

上述我都在批評再生能源造成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以及認為再生能源根本沒有替代燃煤發電,難道我認為不該發展再生能源嗎?絕對不是。再生能源是我們邁向淨零轉型的必經之路,但是政府必須誠實地面對工業用電無度的問題。

誠如傑森希克爾於《少即是多》[6]中所述:「在全球規模上,能源需求量的增加,淹沒了再生能源產能的成長。所有那些新的乾淨能源並未取代髒能源,它們被補在髒能源之上。這個動態應該促使我們停下來思考。是的,我們需要盡可能取得更多的再生能源,但如果全球經濟繼續以現有的速度成長,再生能源不會造成夠大的差別。我們愈成長,全球經濟需要愈多能源,愈難用比較乾淨的能源來滿足需求」。

針對產業用電成長問題及產業如何轉型,共力研究社提出了《我們要怎樣的淨零路徑》[7]、《去油減碳:透過產業結構調整以減少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的效益分析》[8],前者說明,目前我國仍是以「用電需求」,來決定需要多少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即「以需定供」,但共力研究社建議,應該立基於資源有限,評估不同時期再生能源的供給量,並透過「價格機制」,引導出與之均衡的能源需求量,即「以供定需」;後者則分析說明,因石化產業有下列特性:進⼝⼤量原料、雇⽤少量員⼯、發給⾼單價但低總額的薪資、做出的產品境外出售,且溫室氣體排放絕⼤部分(93.20%)來⾃能源使⽤、排放量佔全體產業15.34%,因此石化業的轉型,對其他產業、就業的影響較低,且對於淨零的貢獻較高,是可以優先著力的產業。

有人可能會說,只要我們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達到我們的用電量就好了,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是可以邁向淨零。但真的是這樣嗎?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工業成長的用電量則是無窮的,不能也無法盲目地要求臺灣土地,尤其是農漁用地、傳統領域概括承受再生能源。除了土地資源有限外,生產再生能源設備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傑森希克爾也提到:「轉型到再生能源需要大幅提高目前的材料開採水準。(以釹、銀、銦、鋰等巨額預估開採量為例)...礦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濫伐森林、生態系統崩壞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一大肇因。如果我們不小心,增加再生能源需求會使這個危機嚴重惡化」[9]。世界各地的人民已因這些危機造成饑餓和疾病的傳染而失去生命,如果更加惡化,人類仍舊會有生存危機。

發展沒有極限,但土地和礦產資源有。

淨零轉型,原是要我們開始省思工業革命以來盲目的發展,而開始學會放緩或停止發展,但以發展至上的政治人物和商人來說,對放緩或停止發展的方向沒興趣(甚至是排斥),而僅對其中的「發展」再生能源瘋狂著迷,此終將與淨零轉型或維護人類與地球的生存,背道而馳。關於「棄成長」、「追求美好生活」,國際上和國內已經有許多論述可以參考。臺灣對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部分是值得肯定的(例如健保和教育資源相對完善),但對成長帶來的破壞所為的反思,則仍是相當落後的。

公正轉型

在廢核減煤、淨零轉型的大目標下,當然還是必須發展再生能源,但仍應符合公正轉型。公正轉型不是喊喊口號,而是要落實到具體的開發政策裡頭,筆者所屬單位環境權保障基金會陸續在光電和風電上提出許多政策建議,希望透過完善的法制,發展出「好」的綠電,雖然這部分涉及政策細節,但還是放在這邊供讀者參考,其中幾個重要的精神不外乎「法治國原則」、「資訊公開」、「公民參與」、「了解並尊重在地需求」。

在光電問題上:1.政府正推出的綠能發展區應廣納各界意見,先有妥善的制度規劃(選址及設置標準),再行上路。2.儘速將室內漁電納入環社檢核制度,長期而言應提出養殖政策作為選址的依據。3.為避免室內漁電假養殖真種電,應將產銷履歷納為室內漁電的應備文件。4.總量管制。5.環社檢核應擴大適用並納入漁業問題於議題辨認結果。6.生態監測。7.委託研究光電對於養殖漁種和農作物的影響。8.光電法規應落實法律保留。

在離岸風電問題上:1.儘速接軌國際規範提出《海洋空間規劃及管理法》草案,海洋使用應以「相容」為原則,避免排他性使用。2.制定離岸風電與漁業協調及補償辦法,落實資訊公開、公民參與。3.離岸風電選商機制應納入環境及社會評分,競價平分時,應以「總分」高者為優先。4.建立漁業聯絡制度,讓開發業者及早展開與漁民的直接對話、確保持續有效的溝通。5.風電法規應落實法律保留。

陸域風機、風力發電、風電、綠電。(柯承惠攝)
風力發電。(柯承惠攝,資料照

再生能源管理不易的主要特徵在於,它是屬於分散式能源,且利益釋放到民間。相較於核電、燃煤發電等集中式發電的政策論辯聚焦在數個發電廠的建設工程、安全性,和對地區甚至全國民眾健康的風險;再生能源的問題則著重在上千個案場對於農漁村經濟、農漁產銷、景觀、廠商、地主和承租人間的法律關係等。前者的問題較單一,後者則瑣碎又龐雜。另外集中式發電的進入門檻高,故大多仍是台電作為發電業者,利益歸屬國家。但再生能源從地主、土地整合、仲介、發電、營運,中間的層層利益多歸屬私人,地方的利益交換,甚至政治分贓的問題,也讓再生能源的管制更加不易。也是執政者應透過上述政策建議,整合處理的問題。

結語

我們必須真正的走向淨零碳排,而非喊喊口號、繼續追求工業成長,然後轉頭逼迫農漁民及部落相忍為國。生物地理學家、《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家賈德‧戴蒙在Why societies collapse演講中,分析過去幾個文明社會瓦解的原因時提到:「這些社會為什麼沒有發現他們在自尋死路?那些復活節島上的居民怎麼忍心砍盡森林,毀滅自己的家園?當他們砍倒最後一顆棕櫚樹時,他們是什麼感覺?難道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嗎?那些社會怎麼可能沒有察覺到自己對環境的影響,進而懸崖勒馬?我想,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假設我們的文明能夠延續下去。那麼也許到了下一個世紀,那時的人們同樣會好奇:那幫生活在2003年的人怎麼可能沒有注意到,他們所犯下的如此明顯的錯誤,他們怎麼就不迷途知返?」[10],最後一個問題是賈德‧戴蒙假定人類下個世紀還活著、沒有被現在為了追逐經濟發展或政績而迷失方向的人們給毀滅的情境下,所提出的問題。

期待如果那天存在的話,人類已經學會如何跟地球和彼此共存共好。

 

註:

[1]經濟部能源局,〈110年度我國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與分析〉,2022年9月(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12日)。

[2]THE WORLD BANK,CO2 emissions (metric tons per capita) - OECD members(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12日) 。

[3]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歷年發購電量占比,112月02月24日更新,(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12日)。

[4] 台灣電力公司,歷年發購電量(能源別)及售電量(用途別),2023年04月19日更新,(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12日)。

[5]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預告「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6條附表1修正草案,112年6月16日,(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10日)。

[6] 傑森‧希克爾,《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2022年2月25日,出版社:三采。

[7]共力研究社,《我們要怎樣的淨零路徑》,2022 年 3 月 11 日,(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11日)。  

[8]【環境權保障基金會X共力研究社】研究報告,《去油減碳:透過產業結構調整以減少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的效益分析》

[9] 參前揭註6。

[10]Jared Diamond - Why societies collapse(時間10:50-11:24,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11日)。

*作者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