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仁專文:新加坡醫療體系之政治經濟學

2023-06-26 05:40

? 人氣

醫護人員。(資料照,柯承惠攝)

醫護人員。(資料照,柯承惠攝)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是世界唯一,更是台灣企業界的最愛。依照自己的付費能力決定購買什麼樣的醫療服務,世界級的醫療品質,而且,完全沒有台灣健保的浪費。除了企業界,在醫界也有不少的粉絲。一般而言,愈右派、經濟能力愈佳的,愈喜歡新加坡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書源起

林教授這本書《病有所醫?新加坡醫療體系之理想與現實》(Myth Or Magic - The Singapore Healthcare System)於二〇一三年先以英文出版,應該是最深入介紹新加坡醫療體系的第一本中文書。這本書一開始就打破許多人對新加坡制度的迷思——「保健儲蓄」(Medisave)。這個在九〇年代紅遍全球的制度,一時之間成為醫療體系的顯學,受其影響最大的是中國。當年正值中國大陸規劃「醫保」,據說李光耀先生會見了朱鎔基先生說:「中國人不適合西方的福利制度」,於是中國政府先推出「兩江試點」(鎮江與九江)後,於二〇〇〇年全面實施以保健儲蓄為支柱的醫保制度。沒想到,才實行幾年就發生「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至今未解。後來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出版專文說明保健儲蓄只是一種指定用途的強迫儲蓄制,並不具保險的功能,這股熱潮才退燒。

本書核心觀點

本書最重要的一張圖是,新加坡醫療服務的資金來源圖(圖表4-1,頁一二八),其中最令人吃驚的是來自保健儲蓄竟然只有百分之六!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評論新加坡的保健儲蓄時,強調單以醫療保險的角度來看,比較像我們常用的自付額制(deductible),是種健康保險常用的配套措施,不是主軸。那麼大部分新加坡人看病錢哪裡來?答案是自掏腰包(百分之四十一),其次是政府補助(百分之二十五)和雇主提供的醫療福利(百分之二十五)。您一定會問,如果將近一半的支出靠自己,那麼一旦生大病時,付不起醫療費用不就破產了嗎?答案都在書內,作者在書的最前面一開始就直接切入重點,這個不按讚不行。對於這個上世紀末以來,許多人迷惑數十年的重點,作者在第四章一開始便非常明確點出,新加坡制的第一層保障,在於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貼,最高可以到八成。但他也以「tough love」描述民眾面對政府補貼、部分負擔,以及財務負擔能力的評估(means testing)的困境,因為整體而言來自政府的補貼只有百分之四十四,所以說一般民眾的負擔沉重。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新加坡人生大病時,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保護不至於負擔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是政府以公立醫院,提供夠便宜的急性醫療護理給一般民眾。解開了這個謎題後,就不難理解這本書一開始就先介紹新加坡政府,從李光耀先生以來,其菁英統治的體系對醫療護理的理念。作者指出,新加坡是全球唯一的國家,基於主觀的制度設計,將醫療護理的財務責任由政府移轉到個人身上。而且無論是作者或者是新加坡的政府官員,對於這個價值觀非常之自豪。所以,新加坡制度是全球唯一,因為絕大部分自由民主國家無法認同這個立場,更遑論成為國家政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