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呂心純—台灣唯一緬甸音樂研究學者的奇幻旅程

2023-05-26 05:50

? 人氣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呂心純(約57分鐘)

緬甸音樂 西方五線譜以外的新世界

緬甸沒有西方五線譜記譜系統,所有音樂均以口傳,傳承了基本的和聲及變奏框架,允許創作與即興的空間。「只要給我五線譜,我只要知道怎麼吹、指法怎麼按就能吹奏出來,但我沒有辦法即興,無法真正有能力去創作;而口傳學習的方式卻能讓彈奏者有快速變奏的能力,反觀西方五線譜則是把一切都固定下來,反而遏止了這些能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沒有五線譜枷鎖的緬甸音樂宛如脫韁野馬,同一首曲子可以根據當下的情緒而演繹,使得同一套曲目可以用在悲傷或婚禮上,聽來完全不同。

奇幻旅程續集:融入在地文化 親炙大師

2003年,呂心純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民族音樂學博士,剛到加州第一個月,老師要她幫忙緬甸文翻譯,讓她又見到了第一次到緬甸時遇見的國家樂團團長,已跳機流亡美國的Kyaw Kyaw Naing。「當時我有很大的震撼,我在1998年聽到一套極美好奇幻、又帶有異國情調的聲音,原來背後有那麼多生命境遇,他想逃、想離開,為什麼?同樣一套曲目,他怎麼彈奏,彈奏的情感還是一樣嗎?」

於是那就成為呂心純博士論文中的一章。每一章寫一個人,每位老師都在自身境遇中,利用音樂、旋律、節奏的快慢、大小聲,炫技變奏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情緒。「有的是對軍政府的不滿,有的盡量靠攏軍政府,都是彈奏同一套曲目,這就是最不可思議之處,我必須去拆解聲響背後的情緒結構,那花我很長的時間,必須跟每個老師學習音樂,貼近每位老師的樂音彈奏邏輯。」

2007年,呂心純在史丹福大學為流亡美國的圍鼓大師Kyaw Kyaw Naing翻譯並協助彈奏。(呂心純提供)
2007年,呂心純在史丹福大學為流亡美國的圍鼓大師Kyaw Kyaw Naing翻譯並協助彈奏。(呂心純提供)

她的論文規定必須到研究文化的所在地蹲點研究至少十二個月,還要通過在地語文考試。台緬沒有邦交,台灣人最長只能在緬甸待二十八天,當時她以商務簽證延長居留時間為四個月,當居留期結束回到台灣,得好好調適在緬甸所受的文化衝擊再回去。

在政情最不穩的那幾年,入境緬甸都會被監視,錄音更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人與人之間彼此防範,呂心純獲得大師的信賴,是因為用音樂代替言語溝通,她更將緬甸文化完全內化,模仿在地女性謙卑的肢體語言,稱自己為「女兒」以示晚輩,以跪坐方式與老師交流,很快取得老師們的信任,就在巨大的文化差異中,分段完成博士論文規定的十二個月。

與眾不同的緬甸樂器和樂音

緬甸豎琴,從西元五世紀就有紀錄,是歷史最悠久的樂器,「全世界只有緬甸擁有十三到十六根弦綁成的船型豎琴,聲音豐富通透,是緬甸的樂器之王;由絲弦撥出來的聲響,也成為其他樂器想模擬的理想聲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