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麥覺明—大自然為我寫好了腳本

2023-03-10 05:50

? 人氣

麥覺明說,山就像一部無字天書,老天早已寫好了腳本,就等待人去探索、記錄。(大麥影提供)

麥覺明說,山就像一部無字天書,老天早已寫好了腳本,就等待人去探索、記錄。(大麥影提供)

電影《山椒魚來了》已經在院線上映一個月,這部片讓人明瞭原來台灣有這樣的生物:山椒魚不是魚,而是在地球存活了上億年,曾與恐龍一起存在的珍貴史前物種,導演麥覺明和團隊拍攝長達十七年才將這部紀錄片搬上大銀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正當觀眾看著片中的研究人員跋山涉水、為好不容易在山野某個石頭縫裡找到山椒魚而嘖嘖稱奇時,研究團隊的學者和拍攝團隊仍在山裡繼續著他們的探索,老師們現在還是每個星期上觀霧、阿里山等地做山椒魚研究,紀錄片上了院線對他們來說是鼓勵與成果,但持續記錄,仍是工作的日常。「這是一條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路,老師從民國六十七年開始,至今將近五十年仍然持續研究,我們攝影團隊拍攝十七年後已經把作品搬上大銀幕,但當老師再度上山,我還是會持續記錄,把珍貴的畫面保留下來,未來也可能再用某種形式與大眾分享,這是值得去做的事。」麥覺明很肯定地說。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麥覺明(約41分鐘)

絕大多數台灣人從沒聽過、更沒看過山椒魚,研究山椒魚的學者們,走在一條人煙極其稀少的路上。這項研究為什麼重要?我查了一篇由三位主要研究學者–朱有田、賴俊祥和呂光洋所寫的〈野生動物:台灣山椒魚,微笑的高山精靈〉(107/07/04)一文:「台灣冰河孑遺山椒魚屬於兩生綱、小鯢科、小鯢屬下的特有種,是分布於世界小鯢屬的最南界,也是唯一分布在亞熱帶的小鯢屬族群。不可思議的是,在面積不大的台灣島上竟然有5種特有種的山椒魚,各分布在不同的緯度與海拔棲地,由北到南分別是觀霧山椒魚、台灣山椒魚、南湖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與阿里山山椒魚。如此豐富的山椒魚遺傳多樣性,也是世界唯一。」

這是體型最大、數量最少的南湖山椒魚。(大麥影像提供)
這是體型最大、數量最少的南湖山椒魚。(大麥影像提供)

「藉由多次冰河時期所形成的陸橋與亞洲大陸相連,許多物種因之得以進出台灣。台灣屬於多高山的島嶼,高聳陡峭的地形造就了不同的氣候帶,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現今高海拔物種的親緣地理關係與演化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台灣的物種如何在過去動盪的氣候間與嚴苛的陡峭地景上拓遷、適應與演化。」(以上兩段文字資料取自「科技大觀園」網站)

真實記錄 說一個你我都不知道的「山椒魚」故事

1919年,日本學者楚南仁博在台灣發現山椒魚,是位在亞熱帶的台灣首次發現有山椒魚的紀錄。根據前述三位主要研究學者的記載,台灣原生山椒魚的研究一直由日本與國外學者主導,直到1986年,才有師範大學(現今的臺灣師範大學)呂光洋老師團隊進行系統性的調查與研究。

熱愛大自然的麥覺明常年上山下海拍攝生態影像,更一直在尋找特殊題材,十七年前,當他得知山椒魚這種有如活化石的古老生物,感到很好奇、很想拍。個頭袖珍的山椒魚大約只有十公分長,通常藏身於溪流源頭或森林底層的枯木、石頭下,或洞穴中,尋找牠得碰運氣。電影一開始,鏡頭隨著年近八旬的呂光洋教授行走於山林間,他動輒彎下腰、伸長了手到石頭下的深處探尋,另一位學者朱有田笑著說:「蹲下去翻石頭、站起來,每天做五百次,這樣三十年!」可見山椒魚多麼難發現。攝影跟著研究團隊一路找,當好不容易找到時,所幸山椒魚的移動速度不算快,可以趁著研究人員做山椒魚身形量測和觀察時鎖定拍攝。「第一次拍到阿里山山椒魚就覺得好可愛,牠的身世又奇特,希望能一直拍下去,當時目標希望能把五種山椒魚全部記錄下來,所以與研究團隊踏遍不同山區,最後在南湖大山找到體型最大、數量最少的南湖山椒魚,才完成了五種山椒魚的記錄成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