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呂心純—台灣唯一緬甸音樂研究學者的奇幻旅程

2023-05-26 05:50

? 人氣

緬甸圍鼓,是由二十一個大小不同尺寸的鼓,騰空綁在由木頭圍起來的裝飾木架上,呈半圓形;由左邊最大一直到右邊最小的鼓,音樂家必須扭著腰,才能從最低音彈到最高音,雖是鼓,聲音卻像清脆的木琴。「緬甸的聲響美學希望通透明亮,當地許多諺語也都與此有關,圍鼓聲音大時必須像雷擊,聲音小時像雨滴,你看有多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呂心純帶領台大緬甸樂舞團於新北市潑水節演出。(呂心純提供)
呂心純帶領台大緬甸樂舞團於新北市潑水節演出。(呂心純提供)

國內研究緬甸音樂的學者僅她一人,國際上每年參加民族音樂學會或傳統音樂年會的研究者不到十人,屈指可數。呂心純在台大有一門緬甸樂舞實作課,可以唱,也可以伴奏、舞蹈,她一開始自己教舞蹈基本功,後來請擁有舞蹈學位的緬甸學生教舞蹈,每年都請緬甸老師來台密集教學。

「緬甸有兩套樂團,其中一套是鑼鼓編制,有十到十三種樂器,而且各只有一個樂器,如只有一個木琴,所以誰彈錯了很清楚,每個樂器材質也不同,如鑼,有青銅、黃銅,音色差很多,一旦打錯了絕對聽得出來!」

緬甸樂器全為手工,無法量產,放在台大的那一套,是向她的老師購得。「二十多年的樂器,音質非常好,但老師需要錢修房子,當時我有點猶豫,這套樂器陪了老師那麼多年…;我目睹樂器在打包送到港口之前還在儀式中演奏。常常跟學生講這段故事,希望他們珍惜」。樂器的維護、修復更是非常艱深的專業,每次都需要呂心純親自到緬甸接老師來台灣進行。

呂心純指導的台大緬甸樂舞團2018年期末公演。(呂心純提供)
呂心純指導的台大緬甸樂舞團2018年期末公演。(呂心純提供)

至今呂心純去到緬甸數十次,精通緬甸語文,笑稱自己的中文已經被緬化,連寫中文也像緬文一樣,像一個個圈圈。最後一次緬甸行是軍變之前的2020年8月,那兒已經變成她的第二個家,去老師家就像進自己家。「我會直接進廚房,幫忙切菜…」,她笑著說,「常態性的回歸就像回家一樣,緬甸變成part of myself,我現在就很想回去,不過台灣家人還是會有顧慮…」。

呂心純與緬甸的這份緣仍在持續深化中,後來搬到桃園的她,發現龍岡有許多來自緬北的華人,跟她一直以來接觸的緬南是不同的移民路境;龍岡是滇緬孤軍撤軍後來台的據點,於是,呂心純開始著力於「雲南打歌」這個傳統樂種的復育與傳承。

「音樂必須在生活中才能永續,民族音樂學者有清楚的了解:如果不在生活中,不必硬要留下來。我現在做的並非把音樂記錄下來變成可以教學的教材,而是去創造足以維繫音樂的環境,要有人聽、願意一起玩,才成為活的集體娛樂。」

現在的呂心純,除了民族音樂學者的身分,還是桃園龍岡「雲南打歌促進會」執行長。「現在的觀光化,讓打歌在龍岡變成重要地方文化資產,有比較多人願意學,我帶著大家一起透過音樂與人們交流,幾年下來成果不錯,打造新的環境之外,打歌也形成非常獨特、自成在原鄉所沒有的展演樣態。」

帶領桃園雲南打歌協會演奏〈景頗慶豐收〉於今年台北燈會演出。(呂心純提供)
帶領桃園雲南打歌協會演奏〈景頗慶豐收〉於今年台北燈會演出。(呂心純提供)

有趣的是,當在地人的滇緬金三角親戚來台時,非常驚訝他們把打歌發展成為跨族裔–慄僳族、瓦族…,可以在慶典或日常週末,任何時間、老少咸宜都可以玩的音樂。在各活動中,你會看到呂心純挽起長髮演奏著,沉浸在她深愛的樂音裡;音樂與不同環境、不同文化交織成當地特殊的風貌,這就是她致力研究的民族音樂。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呂心純(約57分鐘)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