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祛除「行人地獄」惡名,還得落實交通安全教育!

2023-05-15 05:50

? 人氣

若要祛除「行人地獄」惡名,還得落實交通安全教育。(資料照,洪煜勛攝)

若要祛除「行人地獄」惡名,還得落實交通安全教育。(資料照,洪煜勛攝)

臺灣的交通惡名遠播,被外國媒體形容是「行人地獄」,而且若想要來臺灣旅遊可要小心,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官方,都曾對臺灣的交通發出旅遊警告,提醒來臺時要特別注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實際情況到底有多糟呢?根據交通部統計,2022年行人在路上發生交通事故的死傷人數超過一萬七千多人,這與十四年前一萬一千多人相比,不僅沒減少還增加。騎機車死傷人數更是驚人成長,2008年統計有十六萬多人,過了十四年後竟高達三十九萬多人死傷,增加一倍多。如果把去年所有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傷人數做統計,將近五十萬人,光是一整年就有這麼多的人因交通事故而受傷,可見臺灣的交通問題十分嚴重且沉痾已久,政府卻始終無法徹底解決。

以校園周邊的交通事故來說,幾年前高雄市某國中教師因執行導護工作而被撞重傷,使得教師退出導護工作的議題又再次提出。有教師認為,學校教師應只負責校園內的安全,導護要交給專業。有些學校是找志工協助導護工作,志工也抱怨站在路口的時間比教師長,風險更大,而且沒有任何的安全保護措施也要退出。

教師、志工都不想做,學校無奈、地方政府也束手無策,維護學生的交通安全好像互踢皮球似的沒人想管。問題不單只是誰來擔任導護工作而已,還有交通執法不力,民眾欠缺交通安全觀念等,若遇到不守規矩的駕駛人闖紅燈、機車違規左轉時,即使走在斑馬線上都是風險,又有誰想執行這種危險的導護工作。各縣市的教師團體、教育產業工會等不斷呼籲,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要共同解決,困擾多年的學校交通導護問題,但至今仍無法有效改善。

台灣交通事故頻傳,平均一天有7人因車禍而死亡,網友嘆:「為什麼交通死傷慘重,但不被重視?」。(圖/取自好險網)
台灣交通事故頻傳,平均一天有7人因車禍而死亡,網友嘆:「為什麼交通死傷慘重,但不被重視?」。(圖/取自好險網)

道路交通問題何止這一項。目前全國機車數量已超過一千四百萬輛,而且幾乎年年增加。前面提到的交通事故統計數據當中,因機車死傷人數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年輕人(18-24歲)騎機車占的比率不少。過去媒體曾報導大學生發生的交通事故,近十年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死於交通事故有九成是騎機車造成的,之所以集中在大一新生,與家長贈送機車作為孩子考上大學的禮物有關。[1]

教育部也曾呼籲,學校方面要規劃限制措施,包括不發機車停車證,限制新生車輛進入校區方式。學校在寄發新生入學通知書時,也須告知家長暫緩為孩子添購機車,以減少新生使用機車頻率。[2]「限制措施」雖是教育部出於一片好意,卻不免讓人覺得這樣的政策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些學校在偏遠地區,公車可能一、兩個小時才有一班,尤其六都以外的縣市更是缺乏大眾運輸,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為騎機車較方便。政府不提供完善的公共交通措施,反而要學生不要騎機車,只是治標不治本。

以上兩個例子除了在交通政策上應提出更有效的改善措施之外,從教育的層面來看,追根究底還是我們的交通安全教育並沒有徹底落實。學校教育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本,交通教育一直都有在教,也不停地宣導,例如老師會告訴我們過馬路要先停、看、聽,不闖紅燈、不搶快,可當家長牽著孩子的手闖紅燈,做了壞榜樣時,再多的教育宣導都是無用的。若每個人都遵守交通規則,還需要教師擔任導護工作嗎?若每個人騎車都遵守交通規則,學校又何須限制學生騎機車?交通安全教育要徹底落實還是要從自我要求做起。

最近因臺灣的交通亂象登上國際版面,新內閣上任推出了多項的交通補貼政策,盼能提升形象。針對北北基桃、中彰投苗、南高屏的三個生活圈,推出優惠的通勤月票,希望讓更多人搭乘大眾運輸,預計三年將花兩百億的預算。這看起來雖然短期內可能發揮作用,但長久之計還是要靠教育,不斷宣導民眾共同遵守交通秩序才能斧底抽薪的解決。

面對未來少子化、人口老化的結構失衡影響下,建立一個健全且無障礙的公共交通設施網絡已是當務之急。若想徹底根治交通問題,扭轉國際形象的話,政府應全面性的檢討,包括加重罰則、取締交通違規外,還須從教育建立整個社會重視交通安全的風氣,才能真正讓交通事故死傷人數減少。

註釋:

[1] 李修慧(2019)。事故死亡率達9成,教育部希望「減少大學生騎機車頻率」惹議。關鍵評論。

[2] 教育部呼籲大專校院加強「學生交通安全教育」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