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鬼話「北約東擴」 正名「西奔北約」─十大迷思VS一個真相

2023-05-04 07:10

? 人氣

2022年俄烏戰爭,俄軍空襲造成烏克蘭平民慘重傷亡。(資料照,美聯社)

2022年俄烏戰爭,俄軍空襲造成烏克蘭平民慘重傷亡。(資料照,美聯社)

被譽為「國際關係研究學界巨擘」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去年底接受「風傳媒」採訪,繼續堅持其觀點,認為美國和西方錯誤的「北約東擴」姿態,是烏克蘭戰爭的誘因。這實足令我訝異:連這位「巨擘」級的教授,也信了「北約東擴」,這個在我看來是十足的「假議題偽概念誤導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確實,這次俄羅斯發動的烏克蘭戰爭是與「北約東擴」密切相關。然而,現在已家喻戶曉的所謂「北約東擴」,卻全然是個迷思、誤導、誤會。這「迷思」始自「北約東擴」的四個字本身,由於它譯自英文的「NATO eastward expansion」,譯得相當準確,我們可只用中文,先從詞彙學的角度開始分析。

迷思之一、字面誤導

就字面的結構而言,在「北約東擴」中,「北約」是動作發動者(主語),「東擴」是「北約」的主動行為。這正是字面傳達的含義:凝視「北約東擴」的四個字,全然讀不出北約是「被動地、不得不在歐洲的東、南及北部地區接收更多國家變成地盤擴大」的含義或暗示,「東擴」,就是「北約」的主動擴張行為。

由此,一看到「北約東擴」這個詞,給人的立即印象,即是「北約」的進取進攻性、擴張性,乃至侵略性姿態,是北約主動往東方,往俄羅斯方向擴展,北約因而是一個對俄羅斯具有潛在威脅乃至明顯侵犯意圖的軍事組織。很多人 ―― 包括支持俄羅斯與譴責俄羅斯的兩方 ―― 因此認為,俄羅斯由此感受到北約的推擠壓迫,他打響烏克蘭戰爭,「北約東擴」負有相當責任。在這裡,讓我們記住「北約東擴」這個詞的「關鍵印象」:朝向俄羅斯的主動、侵犯性擴張。

但在現實中,「北約東擴」上述的「關鍵印象」完全不是事實,以下從九個方面論證之。

迷思之二、北約的壯大機制,並非主動擴張

2023年4月4日,芬蘭正式加入北約。(美聯社)
2023年4月4日,芬蘭正式加入北約。(資料照,美聯社)

稍微瞭解一下即可知,「北約」不像宗教機構,並不積極主動向外「傳教」般地進行「擴張」,北約比較像一些正經八百的協會學會,如作家協會、護理學會等,是被動接受申請入會,還要進行嚴謹的審查,不符其入會資格即不予接受,如「入會資格」不完備的烏克蘭,十多年前申請加入北約時即未被接受,直至今日,即便因烏克蘭戰爭得到全世界同情支持,應該加入北約的呼聲前所未有地高漲,卻在可見未來仍難以成為北約一員。北約這些年的壯大,是「被動」地,按照其規章制度沒理由拒絕地、「不得不」接受了一批國家申請加入,是「被動壯大」。即便北約的「主觀願望」是想「壯大」,但他避不開的「入會程序」,卻決定了北約只能遵循「非成員主動申請 → 成員全體一致同意(這又是一個制約北約壯大的自限機制,略)→ 北約被動接受」的「被動壯大」模式。即便北約過去似曾對某些「符合資格」的國家發出過加入北約的暗示甚或建議(喬治亞),但最終是否成為北約之一員,仍取決於這些國家的意願及他們先要做出的「申請」姿態,北約最後仍然是被動地「接納」他們,絕不可強迫納入他們。

由上所述可見,「北約東擴」一詞不但全無反映其「被動壯大」的性質,還反而塑造出相反的「主動擴張」形象,這就是為何本文斷定「北約東擴」一詞為「假議題偽概念」,「誤導」輿論。

迷思之三、「東擴威脅」:抽象概念VS具體細項

多年來,俄羅斯一直指責,西方的「北約東擴威脅到俄羅斯生存」,西方的一些學者,以前述的芝加哥大學米爾斯海默教授為代表,也持相同論點。但實情是,即便順著「北約東擴給俄羅斯帶來威脅」的思路來思考,經過客觀仔細的分析釐清,結論也是相同的:「北約東擴」純粹是迷思。

假設「北約東擴」是給俄羅斯帶來了威脅,具體是什麼威脅?亦即,俄羅斯與「北約」的爭鬥矛盾具體究竟是什麼?我們必須思考這一點,因為,如果不能列出一條條具體的「威脅」細項,「北約東擴」豈不注定是個抽象空洞概念?思來想去,這「威脅」的可能答案無非是三個:價值觀、經貿利益、領土/勢力範圍。讓我們一一來分析。

「價值觀」鬥爭:如果以美中、歐中之間的「價值觀之爭」為準繩對照,「北約/歐洲VS俄羅斯」的「價值觀之爭」顯然程度輕微得多,不僅俄羅斯並非、並無中共般的共產專制體制與殘忍行為(系統化的種族滅絕、因隱瞞疫情製造了大瘟疫又繼續掩蓋真相栽贓他國阻攔國際調查、活摘器官、國內殘酷的宗教與人權打壓、大規模輸出腐敗毒化操控他國與國際組織機構……),最根本的是,俄羅斯自己對北約的「反威脅」訴求,也並不置焦於「價值觀之爭」(對照中共),而是籠統抽象的「北約東擴威脅到俄羅斯生存」。因此,從俄羅斯角度,「價值觀之爭」顯然並非他們發動烏克蘭戰爭的直接動機(儘管他們也聲稱要打擊烏克蘭的「納粹化」)。當然,俄羅斯的「不置焦於『價值觀之爭』」判斷是錯誤的,因為,體現為烏克蘭戰爭的歐俄爭端在本質上就是「價值觀之爭」,見下文。

經貿利益:歐俄間並無激烈的經貿衝突,正相反,歐俄在經濟上是互利互補關係:俄羅斯是歐洲最佳的能源提供者。如果世道一切太平,歐俄間的「互補經濟」對雙方都相得益彰:雙方互為就近、長期、穩定、相對低成本的能源產地與買家客戶關係。再退一步,即便有經貿利益衝突,二戰之後,這個世界還有用戰爭手段來解決經貿衝突的先例嗎?蘇聯╱俄羅斯曾經有過如此戰爭行為嗎?

2023年4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赴烏克蘭東部前線視察。(美聯社)
2023年4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赴烏克蘭東部前線視察。(資料照,美聯社)

領土/勢力範圍:這才是要點。俄羅斯對「北約東擴」的最大不滿,不在「價值觀之爭」,不是經貿衝突,正是「領土/勢力範圍」之爭,這是俄羅斯自己的態度,也是普京發動烏克蘭戰爭的直接原因。

既然從俄羅斯角度來看,他最在意的「北約東擴」效應是「領土/勢力範圍」威脅,反過來,北約的角度又如何?北約有與俄羅斯競爭「領土/勢力範圍」的意圖與行為嗎?

行文至此,「北約東擴」的抽象概念,就顯現為「北約要與俄羅斯競爭領土/勢力範圍」的具體內容了,事實如何,先將「領土」與「勢力範圍」分開來看待。

迷思之四、北約可有「領土東擴」?

先說「領土」:北約對俄羅斯有沒有領土慾望?很簡單的事實,沒有,這是連很多批評「北約東擴」的人恐怕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因為北約是一個機構,並不擁有「領土」,北約的「擴缩指標」是「成員國」的「國家數量」,而非「領土」。有「領土慾望」的,是俄羅斯。且不論普京欲將俄羅斯疆界西擴至屬於前蘇聯的波羅的海三小國之「潛在意圖」,看看他在烏克蘭的行為:奪取克里米亞、染指頓巴斯、直至發動戰爭,企圖攻占基輔,成立傀儡政權掌控整個烏克蘭,哪樣不是「領土慾望」?北約可曾針對俄羅斯幹過,或策劃過類似的「領土東擴」?

迷思之五、無視北約綏靖俄羅斯

再說「勢力範圍」,這應該就是批評「北約東擴」者所認定的:是的,所謂的「北約東擴」,就是指北約的「勢力範圍擴張」。

然而,這解讀也是錯的。

首先,如果北約真有「往東擴展勢力範圍」的慾望,他對增加成員國的做法就不會是被動接受,而會是以或文、甚或武的更積極進取方式收羅門下,一如俄羅斯的出兵喬治亞、克里米亞,乃至進軍烏克蘭……。

2022年9月30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宣佈提交加入北約的申請。(AP)
2022年9月30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宣佈提交加入北約的申請。(資料照,美聯社

其次,烏克蘭是歐俄爭議的最焦點,歐洲╱北約與俄羅斯各自對待烏克蘭危機的態度,最典型說明此兩方的「勢力擴張」實質 ── 這些年來,是俄羅斯,一次又一次揮兵進入烏克蘭(2014年佔領克里米亞、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而非北約。事實上,歐洲╱北約在如此尖銳的烏克蘭爭議上對俄羅斯一直隱忍退讓,幾達「可恥」地步,甚至遭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公開斥責。輿論不會忘記,在這次烏克蘭戰爭爆發前,北約/歐洲的實際態度是坐等整個烏克蘭被俄羅斯拿下,再來個不痛不癢的「制裁」,一如數年前對待俄羅斯侵吞克里米亞。美國英國甚至已經策劃烏克蘭總統流亡國外接待之,把烏克蘭「留給」俄羅斯。烏克蘭危機顯現的事實是:俄羅斯為保住╱擴張其勢力範圍不惜發動戰爭,而歐洲╱北約為避免戰爭寧可放棄烏克蘭。在北約與俄羅斯之間,態度克制因而沒有「擴張勢力範圍」行動的,是北約;積極行動極力擴張的,是俄羅斯。而俄羅斯這些年越來越囂張的擴張姿態,直至悍然發動烏克蘭戰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北約對他的長期忍讓綏靖放縱!

但是,即便以上如此證明歐洲╱北約並不尋求「勢力擴張」,不信者仍會恆不信:俄羅斯西邊過去屬於「蘇聯勢力範圍」的國家幾乎全都倒向西方,或加入歐盟,或躋身北約,難道這還不算歐洲╱北約的「勢力擴張」?

是的,這也不是「歐洲╱北約勢力擴張」。為徹底釐清這一點,還得從更加「fundamental」的根基,從歐洲自身內與外的兩個方面來分析 ── 內在:歐洲「熟爛化」的「政治正確」現狀;對外:西方自然散發的「軟實力」影響。

迷思之六、不解歐洲的「熟爛化政治正確」現狀

筆者之所以論定歐洲/北約不但並「不尋求擴張勢力範圍」,還「長期忍讓綏靖放縱」俄羅斯,就是因為在這些背後,有世人必須理解瞭解的「fundamental」根本原因:歐洲這些年在過度追求人權平等之左傾思潮鼓動下形成的、被筆者稱為「熟爛化」的「政治正確」,造成歐洲甚至對境內的「伊斯蘭化」、由外來難民移民導致的治安敗壞(筆者逗留歐洲時不止一次身受其害)都束手無策……。以法國為例:一次又一次的伊斯蘭恐怖襲擊屠殺;2013年,羅浮宮史無前例地全體員工罷工一天抗議小偷氾濫成災,沒想到,兩年後,埃菲爾鐵塔也同樣罷工抗議小偷猖獗;匪夷所思的「蹲屋」現象……。筆者在之前刊出的《溫習「價值VS身份」,批判「修昔底德陷阱」》一文中曾寫道:「『外交是內政的延續』,西方內部『西左思潮』的『政治正確』氛圍,必然影響其外交政策或外交姿態。國際政治主角的西方即由此自覺不自覺地將其國內的『西左思潮/政治正確』作風帶到國際間並產生了相當影響」。本文議題即是這個現象的實例:一個在內部如此克制忍讓至「自殘」地步的「熟爛」歐洲/北約,怎麼可能對外會對俄羅斯主動挑釁「東擴」?

歐洲的「熟爛」本質決定了:東歐國家成批倒向西方,充其量使俄羅斯感到「孤單」,讓這個「老大哥」身邊沒幾個「小嘍嘍」前簇後擁而臉面無光,卻決談不上是「威脅」。「威脅」,是「北約東擴」這個詞製造出的「幻象」,以及俄羅斯被此誘發出的受迫害妄想。

迷思之七、忘了西方的「軟實力」影響

西方╱西歐對全世界的「軟實力」影響是毋庸置疑,不必贅述的,西歐左傾的「政治正確」風潮雖然對內已臻至「熟爛自殘」的地步,對外 ── 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卻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當然歐洲的吸引力還有其他因素)。「個體」:移民和難民。雖然全世界最大的難民輸出地區非洲和中東與歐洲有著地緣上的便利,但如果今天的歐洲所在地是俄羅斯,這些非、中東難民會如此蜂擁前往嗎?「群體」,就是國家,特別是能以加入歐盟、北約、申根條約等的實際作為來表達其「心向西方」的東歐、南歐國家,甚至立場一貫中立的北歐國家芬蘭和瑞典,面臨「選邊站」時,選擇的也是「留在西方」,加入北約,而非倒向俄羅斯。

此情此景,當然可以懶惰而扭曲地表達為「歐洲╱北約擴張」,但其實質卻絕不是歐洲的「擴張」,而是「吸引」,是這些「被擴張」國家發自內心的自主選擇倒向西方。此事還可設身處地地「化大為小」,將視角從「群體」的國家缩回「個體」的自身:如果只給你兩個移民選擇:西歐、俄羅斯,你會選擇哪個?絕大多數人難道不是選擇西歐嗎?再請問,你移民西歐,這是你喜歡西歐遠超俄羅斯的「自主選擇」,還是你「被歐洲擴張」了?

迷思之八、忽視俄羅斯威脅

東歐倒向西方,除了「被吸引」,還有另一原因。

蘇聯垮臺後,相當一批東歐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國家主動靠向西方西歐,除了加入歐盟,更要急切地進入北約,其理由,就不僅僅是單純地被西方的「軟實力」所吸引,而是另一個國際政治常識:他們感受到俄羅斯的威脅。這些北約新成員,有些是冷戰時期被迫納入蘇聯勢力範圍的,如波蘭、匈牙利、捷克與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有些是在蘇聯時期被迫失去自己的國家地位,成為蘇聯的一部分,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蘇聯垮臺後,繼承了前蘇聯大部分土地、人口與主要族群(俄羅斯族)的「俄羅斯聯邦」雖說已告別共產主義,政治體制在結構上民主化(民選總統;民意機構如國會;開放社會,如對照中共北朝鮮的不設「兩禁」,網路自由……)、經濟上資本主義化,但卻在滿腦舊意識的普京總統領導下日益走向「領土勢力範圍擴張型」的舊帝國模式,讓這些才離開「共產蘇聯」不久的國家繼續感受到蘇聯般的安全威脅,於是他們紛紛急切地加入北約,以求獲得北約的實質軍事保障,抗衡俄羅斯的威脅。

行文至此,事態已相當明瞭:來自西方的「軟實力」吸力+來自東方的俄羅斯威嚇推力,誘使+迫使,這一大批小國加入北約。

俄羅斯把這些視之為「北約東擴」,他何以不明白,他自己就是此「東擴」的主推力之一?他有什麼好抱怨的?

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俄羅斯總統普京。(資料照,美聯社)

迷思之九、眼中無「小國」

本來,圍繞「北約東擴」議題的,有三方當事者:北約、俄羅斯,以及實際上是所謂「北約東擴」主角的東歐眾小國。但輿論在談論此議題時,往往只聚焦於北約和俄羅斯,廣泛地忽視這批小國,如那位米爾斯海默教授。

這讓筆者聯想到「修昔底德陷阱」的話題。在一年前刊出的《鬼話「修昔底德陷阱」》一文中,分析到被艾利森教授列為「修昔底德陷阱」第15例的「美蘇冷戰」爭奪「全球權力」時,我便質疑艾利森教授「眼裡無小國」,當時是如此批評的:「不知是艾利森教授有『大小眼』的勢利心態,眼裡只有美國和蘇聯的『大國』,沒有美蘇周圍的大群『中小國』;還是為了他『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得以成立,有意無意地忽略排除這些『中小國』?」

米爾斯海默教授和艾利森教授,這兩位研究國際政治世界馳名的美國大學者,為何會同時犯上這種「忽視一群小國」的低級錯誤?如果他們都重視了這批「小國」的「自主選擇」及其背後的原因,他們分別對於「美蘇冷戰爭奪全球權力」和「美中爭霸」的定性,以及對所謂「北約東擴」的看法,還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

迷思之十、被「一葉障目」的實質真相

層層分析下來,可以對所謂的「北約東擴」實質作出最終結論了。事情的起源,始於西方的「軟實力」價值影響,引起三個「對抗回應」,雙方墜入螺旋形衝突。

起因:西方「軟實力」吸引諸多前蘇聯勢力範圍的東歐小國倒向西方;

第一個「對抗回應」:俄羅斯對此不是提升強化自身的「軟實力」價值影響,而是以武力脅迫這些「背向俄羅斯」的東歐諸國;

第二個「對抗回應」:這迫使這些小國為求自保加入北約;

第三個「對抗回應」:俄羅斯視之為「北約東擴」,並最終對此訴諸武力。

用「軟實力」、「硬實力」的概念來解釋上述衝突,即是:俄羅斯藉口「北約東擴」,以「軍事硬實力」回應西方的「文化價值軟實力」。

用「價值VS身份」的思想工具來解釋,即是,把歐俄間的「價值觀衝突」扭曲詮釋為「領土勢力範圍爭奪」的「身份衝突」── 這和「修昔底德陷阱」將美中之間的「價值衝突」扭曲詮釋為「身份衝突」性質是一樣的。這個議題非常值得展開論述釐清。

這事實真相何等簡單?但偽概念的「北約東擴」還是「一葉障目」誤導了各方,導致一場無謂的戰爭!

結論、「西奔北約」:拋棄「北約東擴」,正名歐俄衝突

上述種種的「迷思」分析,其重點有二:北約並無主動「東擴」;一大批東歐小國「自主選擇」加入北約。如要真實準確地反映這些,此現象應稱之為「西入北約」。不像「北約東擴」,「西入北約」的四個字中沒有主語,即沒有「西入」的動作發動者,主語是在這四個字之外。但任誰都知道,「西入北約」的動作發動者/主語,就是東歐及前蘇聯加盟國。更進一步,考慮到這些東歐及前蘇聯加盟國是如此急切地想加入北約,「西入」還不足以反映他們情緒,「西X北約」的四個字,應該是「西奔北約/rushing westward into NATO」才對。一個「奔/rushing」,可以道盡這些國家要加入北約的強烈願望和積極姿態。

北約,是那些東歐和前蘇聯「西奔」諸國的「逃俄避難所」,不是歐洲的「反俄大本營」;世上並無「北約東擴」這回事,有的只是東歐和前蘇聯諸國的「西奔北約,rushing westward into NATO」!

2020年迄今,東歐國家白羅斯(白俄羅斯)強力鎮壓反對運動(AP)
2020年迄今,東歐國家白羅斯(白俄羅斯)強力鎮壓反對運動。(資料照,美聯社)

明明是來自東邊俄羅斯的「舊帝國型擴張」驅使一批東歐和前蘇聯國家加入北約,真實準確反映這種現實的詞彙,諸如筆者創倡的「西奔北約」,或「俄羅斯西逼效應」等,沒有見到,出現的卻是顛倒這些事實,倒因為果、指果為因的「北約東擴」,將「被動壯大」扭曲成「主動擴張」,這不是「迷思」是什麽?

比較一下這兩個詞吧:「西奔北約/rushing westward into NATO」和「北約東擴/NATO eastward expansion」。想像一下這兩個不同詞語顯示的不同畫面:「西奔北約」,是一大群小國為躲避逃避俄羅斯威脅爭相入北約;而「北約東擴」,卻是一個西方的龐然大物恃其強大軍力無端逼近脅迫俄羅斯。面對這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普京╱俄羅斯會作如何反應?如果是「西奔北約/一大群小國為躲避逃避俄羅斯威脅爭相入北約」,只要思維正常,普京╱俄羅斯應該多少會自我反省一下吧:他們為什麼躲避我們?西方為什麼吸引他們?如果是「北約東擴╱一個西方的龐然大物恃其強大軍力無端逼近脅迫俄羅斯」,按「正常思維」,普京╱俄羅斯不正樂得「半知半覺」地 ── 他們下意識知道俄羅斯的問題,但不願正視,而更願借題發揮「北約東擴」── 把「一大群小國為躲避逃避俄羅斯威脅爭相入北約」的責任,通通推諉給西方╱北約?

「北約東擴/NATO eastward expansion」,對所有相關各方而言,這是個何等愚蠢的詞?它妖魔化北約、誤導普京俄羅斯和其他各方,到頭來,哪方不是這個「蠢詞誤導」的受害者?不知道這個詞當初是誰、為何如此發明的?是為了抒發擊垮蘇聯後的洋洋得意情緒嗎?退一步,即便當初稱呼「北約東擴」有其一定的時代背景,但如此誤導性的詞,為何會廣被誤用至今,引發連累到歐洲和北約自身的「烏克蘭戰爭」災難後果?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