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基興觀點:因材施教與比馬龍效應

2023-03-11 06:30

? 人氣

高中職校園教室。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高中職校園教室。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環顧世局,氣候變遷與意識之戰等天災人禍如排山倒海,我蕞爾小國更當重視「人才為中興之本」。諸如學生素質是否下降與教師是否適任等當前教育問題值得重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小教師是經師,更是人師,就如先學好做人,才做事。高教呢?師生互動較少,大致忙專業,難顧傳道遑論楷模。當前火紅的人工智慧ChatGPT昭示,少倫常者衍生的科技更危害社會。

筆者初中李洪倫導師是榜樣,例如,當年班上有韓國僑生,父母不在身邊,寄居親戚家,程度有些跟不上。老師要他每天下課後,到老師家補課,國文、數學、理化、英文;加上應對進退、晚餐和沐浴,全出自愛心而免束脩。另位同學畢業後考上高中,但沉迷於武俠小說而遭退學。老師獲悉,到他偏鄉家中婉勸他,晚間上補校,白天到老師的國中當工友(後來打破補校紀錄地考上台大外文系)。近期,老師提到:「當年教過的學生,就像自己生養的孩子一樣,有什麼事,都會排除萬難去協助解決。」其次,老師實踐美哲杜威的實證哲學「生活即教育」,師生每天清晨跑操場與打十字拳,接著背誦唐詩。人各有機遇,本班享盡「全人教育」的鴻福。

目前,筆者授課當代科技的風險福祉與健康效應,但課中會補充個人求學與生活經驗或科技趣聞;另外,上課前要求師生互道早安與下課前說再見;課中不要吃東西(旁人會流口水哩)、玩手機、睡覺;全班LINE群組方便溝通,包括分享給同學助益學習與生活的文圖。學生缺席,筆者詢問何故?通常答覆是「防衛」的掩蔽,若改問「有何困難,老師可幫忙?」則同學就比較願意說出真正原因,也較有意願改進。有位大四生期末後仍沒交報告,筆者一直追尋,後來該生說打工太忙而無力寫作,筆者努力勸他,最終交卷了;不久,他來信感激老師一再催促而得以畢業與拿到證書,當時因家境而近放棄的,未料有人持續關懷他。

學期末,有人嫌老師管太多,但也有人回應:「我認為一堂完美的課須三大要素:從老師身上得到專業知識、互動式上課模式、對生活上有幫助。很多課只符合前兩項,而老師您的課符合三項,真的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課,好慶幸自己有選到這門課。」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Fröbel)說:「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老師有心就可做到。

孔子厲害,深諳因材施教。一樣米養百種人,有「受教」的學生也有「叛逆」的學生,這時老師就得慎重了。我們無法掌控人生會發生什麼事,但發生時能掌控自己的認知與反應。師生被期望更佳後,會表現的更好,就如「比馬龍效應」的故事:希臘國王與雕刻師比馬龍(Pygmalion)愛上自雕的女人像,祈求愛神將雕像變為真人。甚而衍生「自我實現的預言」,正是善性循環。

*作者為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