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政府別偷懶,減少假新聞

2018-08-06 05:20

? 人氣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上線,受理投訴假新聞,作者認為,「這都反映了當前政府對於充分溝通與掌握民意的疏忽。」。(翻攝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上線,受理投訴假新聞,作者認為,「這都反映了當前政府對於充分溝通與掌握民意的疏忽。」。(翻攝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

人們常說「恐懼來自於未知」,而為了超脫這種恐懼,往往會隨意抓住最近的一根救命稻草,卻可能引發更負面的後果,例如近日有媒體報導假新聞害死人的事件。[1]這可能是新媒體時代難以避免發生的問題,也愈來愈受到各界關注,包括臉書(Facebook)與推特(Twitter)皆紛紛出台措施以應對假新聞的傳播。而我國政府的部門施政與政策推行似乎也開始飽受假新聞(不實消息)之苦,各重要單位不得不成立闢謠專區,更有行政院統一彙整發布的即時新聞澄清機制。甚至於,還有立委提議為了對抗假新聞欲修《社會秩序維護法》,最重可拘留3天,「假新聞,關三天」頓時成為一個琅琅上口的段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假新聞已經漸漸造成我國政策推行的困擾,對國家發展產生負面效益。然而假新聞從何而來?筆者以為主要有兩大來源,其一為有心人士出於不明目的刻意散播,無論是開玩笑或想帶動特定的社會輿論;其二則為對事物的解讀與真實的情況出現了落差,甚至南轅北轍。前者難以完全杜絕,尤其是如今傳播科技發達,出現許多缺乏完整編審機制的網路媒體或自媒體,不實消息的快速傳播經常讓政府忙著到處滅火,確實造成了不少困擾;後者則更多必須歸咎於政府自身的怠惰或將就,特別是政府理應對法令的修改主動做出完整說明(因為法條或政策內容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並不易閱讀),如果能有更完善的準備工作,也就不必一天到晚需要出手「撥亂反正」了。

舉最近的兩個例子來說,首先是《空氣汙染防制法》修正的爭議,從修正草案三讀通過後政府僅被動地「接招」,於6月25日與6月26日分別就「2030年淘汰全部燃油車」及「移動污染源管制」兩點的錯誤言論做出澄清,爾後直至7月15日才又針對民眾對於「十年以上老車需要強制淘汰」的抗議活動做說明。再者,7月26日公布之「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也是倉促到位(當中托育部分8月1日起實施)且缺乏對政策內容的充分說明,導致許多家長與業者無法掌握狀況,具體可領多少額度的津貼、公托與準公托的標準都尚未讓各界充分理解就得上路,連諮詢專線「1957」都「一問三不知」。不論是被動等待或倉促施行,都會容易出現「一個政策,各自解讀」的情況,而「假新聞」可能就從中誕生了。

筆者以為,這都反映了當前政府對於充分溝通與掌握民意的疏忽。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政府對於政策的推動若總是被動消極,也就難怪假新聞絡繹不絕了。

[1] 蔡娪嫣,2018-07-17,〈印度假新聞又害死人!好心贈送巧克力給學童,Google工程師遭2千暴民活活打死〉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