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Not only is it not right, it's not even wrong! 評大學的EMI課程

2023-01-21 06:00

? 人氣

五、英語不是學界或是「各界」的唯一共同語言

承上,部分學科本身便具有以英語為導向的可能性,但是英語不是學界或是「各界」的唯一共同語言,如果你討論的是馬克思哲學,德語才是正宗,如果研討會是探究紅樓夢的紅學,那麼mandarin(國語)才是溝通工具,如果要求所有的科系均開設EMI課程,其結果可能是校方為了達到教育部的標準而聘用外國老師,學界部分人士甚至認為EMI課程是專為老美到臺灣找工作所設計的,然而回歸市場機制,這類由外籍師資所開設的課程在先天上便有極高的風險——如果課程本身與英語或是以英語為導向相關並無衝突,但是,目前的發展是各校為了搶食國家預算而將EMI課程無限擴張,這似乎也應驗了電影海角七號中的對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鎮長:「現在時代進步了,要有國際觀念,現在要有這個地球村的觀念。」洪國榮:「什麼地球村?啊?你們外地人來我這開飯店、作經理,土地也要BOT,山也BOT,連海也要給我BOT!為什麼這麼美的一片海,被飯店圍起來?」

臺灣目僅有一家教育部大學,教育部用預算作為蘿蔔,至於山海美景,純粹與他們無關。

六、學習外語是文化層次的問題

但偏偏臺灣當局從古自今以考試作為驗證的參數,試想,臭豆腐、fish and chips、法國菜如何透過言語表達?臺灣不以英語作為母語,即使完美打造語言環境,也不能複製文化氛圍,看看新加坡便知真實的情景為何,新加坡之所以採用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是根植於李光耀的菁英思維,在余秋雨所著《文化苦旅》一書的「華語情節」文章中曾描寫過新加坡的語言政策:

就拿新加坡來說,一代政治家急切地要把這個以華人為主的年輕國家快速推入現代國際市場,就必然要強悍地改換一套思維方式和節奏方式,那麼,沒有比改換一種語言氛圍更能透徹有效地達到這個目的的了,因為語言連帶著一個整體性的文化——心理基座,把基座「移植」過來,其它一切也就可以順水推舟了。當然也可以不這樣做,但這樣做的效果卻顯而易見。整個國家是這樣,每個家庭也是這樣。年幼的孩子如果學好英語,中學畢業後可以直接投考歐美各國的名牌大學,即使不讀大學也能比較順利地進入這個國際商市的大多數公司企業。至少在目前,華語水平確實不是新加坡青年謀職的必需條件,而要學好華語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卻遠超英語。

以臺灣而言,由於108課綱的強推,臺灣中學生的國學造詣已經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加上現在Not even wrong!的雙語政策除了令學生無法理解莎士比亞之美,連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境根本也難以體會,如此雙輸局面難道是有志者樂見的?在大學EMI課程中可以準確傳達「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