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Not only is it not right, it's not even wrong! 評大學的EMI課程

2023-01-21 06:00

? 人氣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被簡稱為EMI,用最粗淺的解釋則是「全英文授課」,臺灣學界對於EMI的推動源於「2030 雙語國家政策」,至於這個政策實際上也屬於Not even wrong!的範圍,本文先就EMI做討論,爾後再剖析「2030 雙語國家政策」。簡言之,民進黨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提出所謂的「2030 雙語國家政策」,期望透過教育手段提高國民使用英語的比例,從此各大學為了爭取政府補助前仆後繼地提出許多EMI計劃,其目的之一也在於爭取雙語大學的認證,據聞目前獲得此一認證的大學僅有臺大、臺師大、成大與中山等等四校,至於其認證標準為何就不得而知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根據嚴謹的定義,則EMI 教學須包含以下三個條件,其一為What——以英語教授專業學科(如自然科學、統計學、心理學),其二為How——以英語作為傳授知識的語言,其三為Where——必須在以英語為非母語的地區(如臺灣)施行。然而,一般來說目前臺灣各大學對於EMI課程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講英語、使用英語教材等等地方,至於專業學科的認定則採取寬鬆的政策,在一切為「績效」的前提之下,所有的學科皆為專業,筆者確實也認為所有的學科均為專業,一如所有的大學學分均應為選修一般,但是,絕非在EMI的討論之下將所有的學科認定為專業,這是理念上的根本不同,筆者所主張的是education for education’s sake,目前臺灣各大學則採取education for budget’s sake,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

為何筆者認為EMI課程具備Not even wrong!的特性乃是基於以下幾點;

一、並非使用英語就能達到國際化的目的,語言即是一種霸權

即使同文也會在語言上發生霸權或是「霸凌」的現象,很多以英語作為母語的無知的外國人以為地球上的人類皆應該會講英語。此外,以他國語言作為抒發工具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後殖民主義的展現。臺灣當局向來以美國馬首是瞻,認為通曉英語便是國力增強的展現,認為英語好的學生便有優勢,實則現在的大學生的英文理解能力普遍不佳,連作為母語的中文程度也相當令人堪慮,君不見在諸多的示威場合中,大學生們連抗議的文字都能寫錯,更別提當今的總統自承中文能力欠佳,甚至寫出自自冉冉的「絕句」,可笑的是他還曾經留學美國、非典型留學英國(關於其英國LSE博士論文真偽不辯自明——謠言止於智者但是止於不了智障,鎖在國安機密保險箱三十年的論文想也知道其真偽如何)。而且,臺灣當局在過分獨尊英語的情況下也沒有拿到任何好處。以臺灣的條件,根本難以操作全英授課的環境,刻舟求劍、緣木求魚,莫此為甚,適合臺灣的是以正體中文為號召,廣納海外留學生,再者以臺灣的經濟實力,不難提供獎學金給有志學習華語及真正中國字的海外留學生,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及捷克首都布拉格市長賀瑞普便是兩個明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