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鍾專文:無根困境、中東歐的泛運動與無國者─《極權主義的起源》導讀

2022-12-30 04:50

? 人氣

筆者最後希望再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本書最後一章提出的「普遍理論」中,最「普遍」的可謂就是大眾孤棄經驗的分析。由於這種孤棄/寂寞經驗,幾乎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也很容易讓我們感同身受,因此我們也很容易將極權視為與現代社會根本共生的事物,進而將鄂蘭的極權分析視為一種現代性批判。更有甚者,既然極權的基本經驗潛藏在現代社會本身中,那麼無論是民主或非民主國家,都隨時可能出現極權的危險,極權甚至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誘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這種在當代批判理論中頗為流行的想法,恐怕偏離了鄂蘭真正的立場了。鄂蘭在本書中一再描述的是在實踐層面真實發生的經驗,而非理論上的潛在可能性。極權不是一種觀念、一種學說,而是要實際經過一個個步驟才得以建立的統治體制。因此當我們將目光望向現實世界時,有些政體是否極權,或哪些政體更接近極權,都是有明確事實性依據可討論的問題,絕非深奧弔詭的哲人玄思。

在這個理論困窘的時代,現實往往讓理論錯愕,讓「左」、「右」判準失效,而「深刻」的理論,有時反而「深刻」地脫離了現實。因此我們不應該讓理論預先為我們構造出判斷對象,而是應該回到經驗本身,讓經驗解放我們的判斷能力。鄂蘭這本書正是幫助我們正視自身真實經驗的最佳讀物。

1 Canovan 就明確主張,要將最後一章與前面各章分成兩個階段來理解;而在Roy T. Tsao 的三階段說中,第三階段也正是鄂蘭寫作最後一章的時候。

1 該詞的舊譯「寂寞」或許是個較直觀的語詞,筆者在本書正文的譯註中已說明了採取這一新譯的理由。

1 實際上,在極權運動組織的這個五個層次中,也存在筆者所提出的「極權三層次」的微型結構,最外層的同路人基本上對應構成廣大民眾基礎的大眾,而菁英黨員的特質正是脫離經驗,完全按照意識形態邏輯來行使,至於最核心的領導人及高層圈子則是極權統治的實際運作者。

極權主義的起源(套書)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極權主義的起源(套書)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本文取自《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本書導讀的作者李雨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後研究員。本書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也奠定漢娜無可撼動的大思想家地位,這也是國內首次出版完整全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