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仔番薯的經典與日常:《料理風土》選摘(3)

2022-12-28 05:10

? 人氣

芋頭(圖/柯翎肇攝)
芋頭。(資料照,柯翎肇攝)

小時候同情草湖芋仔冰的發財車遠從南部來賣冰,以為草湖在彰化還是雲林,後來才知道草湖其實不遠就在臺中大里而已,並且草湖芋仔冰是一個專有名詞,大里草湖宛如一個冰城,有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冰店,還有芋仔冰創始店,正宗店,臺三線上不知道有多少芋仔冰店,這裡的冰店有大甲芋支撐,比起大甲當地的芋泥鴨、芋泥米粉流傳更遠,臺灣人第一賣冰第二當醫生,大里人顯然比大甲人更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或云,薯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得自文來國,未知孰是。餘見有大可尺圍,形似南瓜者,土人亦不經見也。

芋有二種:紅者呼為為檳榔紅,白次之。熟較內地亦蚤,六月初旬即可食。多食滯氣,不似內地滑潤。南路番子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餘筋者,味佳。」——〈赤崁筆談〉

大甲芋種植最廣的品種是檳榔心芋,芋的品種自有紀錄以來就達十多種,到清領時期《諸羅縣誌》和《淡水廳誌》已多達十五種以上的紀錄,唯檳榔芋一直被認為大又美,口感氣味最受歡迎;其他像秫米芋、傀儡芋、糯米芋、狗蹄芋、竹節芋,不是太軟太黏就是色白不美。

相較於臺灣人只愛檳榔芋,番薯各有所好,在看起來皮是米黃肉白色的臺農五十七號,皮色深偏紅果肉黃色的臺農六十六號,到暱稱為芋仔番薯紫色的臺農七十三號,自日本時代編的臺農一號起,至今最新的號碼是臺農七十四號,是準備成為臺彎甘薯擴展海外市場的秘密武器。

這全都原由番薯在臺灣的身世,從大航海時代起就是可以填飽肚子的主要食物,到成為能製酒、製作澱粉、製成飼料的主要材料,每一代人都有更新使用番薯的方式,至今成了最佳養生食物,幾乎是超級食物的等級,養生名號不脛而走,甚至番薯葉從豬菜變成打精力湯不可缺的基本食材。

然而對我來說,番薯最讓人念念不忘的是每年中秋前後才能吃到的番薯餅,客家人的月光餅,在月餅主流變成酥餅之後,傳統餅皮薄而酥脆,內餡只有單純的番薯泥的月餅並不多見,簡單清爽的月光餅,是月餅的異數,而被認為是海線閩南庄的後龍卻有百年番薯餅店。

芋仔番薯,事實上芋仔在島嶼落地比番薯早,在品種上已能說是原生種,反而是番薯代代育種一百年,經常搜羅世界各地的品種來栽培,像是最新的外紅內黃臺農七十四號,是以臺灣人喜愛的日本甘藷金時薯,與它相同品系的高系十四號為親本育成的最新品種,臺灣人喜愛的番薯全都是外來種落地生根,品系繁多富含時代特質,只要育種成功就能被稱為臺灣種植。

*作者蕭秀琴,2018年出版《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開啟以日本時代為題的書寫,2019年的《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是飲食與臺灣史創作。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料理風土:在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出客家飲食》(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