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專文:反求諸己的勇氣

2022-12-02 07:00

? 人氣

聖路易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布拉德(James Bullard)在2022年6月撰文,比較聯準會前後兩任主席柏恩斯與伏克爾(Paul Volker)回應通膨政策的差異,對大通膨時期通膨與經濟所造成的影響。他分析,柏恩斯面對1974年的高通膨時,把通膨歸諸於油價高漲、企業與工會大幅調升商品價格和薪資(也就是「成本推動」),因此未持續緊縮貨幣政策以防止通膨復熾,結果造成高通膨持續更長的時間,並且從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進入三次經濟衰退。伏克爾接任之後,在1980到1981年間巨幅提高利率,並且當1983年通膨下降之後,仍然維持相對高的利率,以持續抑制通膨預期復熾。這結果帶來1980年代中期之後穩定的通膨與持續擴張的經濟活動。因此,布拉德認為貨幣政策若能儘早回應通膨,不僅可以維持低而且穩定的通膨,而且有助未來經濟的擴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發表於2022年的跨國研究,也得到類似結論。該文檢視1985–2018 年間三十五個國家貨幣政策緊縮循環(連續三季政策利率上升)的追蹤資料,將緊縮循環高峰後三年內,經濟進入衰退(連續兩季GDP負成長),定義為硬著陸;若經濟未進入衰退,則為軟著陸。該文發現,應趁通膨仍不高時即介入,方能更迅速完成緊縮循環,並相對上可避免硬著陸。雖然各方仍存在對於大幅升息可能造成停滯膨脹的擔憂,近來多國央行的態度已反映布拉德與BIS的看法,認為央行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以降低高通膨,防止高通膨變得根深蒂固,如此也能進一步降低經濟步入衰退的風險。

金融穩定

柏南克與葛特勒在1999到2001一系列的論文,認為貨幣政策(調整利率)不適宜用來防範資產價格(當時他們討論的對象是股市泡沫)引發的金融穩定風險。這是由於(1)央行可能無法準確辨識泡沫;(2)利用貨幣政策來戳破資產價格泡沫,可能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3)以調整利率處理金融穩定風險是大而無當(blunt)的工具,會連帶影響整體經濟表現。然而,二十餘年來經濟理論與計量方法的進展,許多新證據已逐漸浮現,促使柏南克改變主意,認為有重新檢視這問題的必要。

美股、華爾街、聯準會升息。(美聯社)
美股、華爾街、聯準會升息。(資料照,美聯社)

比如,許多研究發現,低利率會藉由提高資產價格以及改善借貸雙方的資產負債表,使投資者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並大幅擴張信用,這就是貨幣政策的風險承擔管道(risk-tak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其次,大量文獻證實,信用擴張通常伴隨資產價格飆漲,與隨後的金融危機之間有顯著的關聯;更重要的是,由房價上漲所驅動的信用擴張並引發的金融危機,往往導致經濟陷入深且持久的衰退,其後經濟復甦也更加緩慢。因此,央行若要維持金融穩定,不只要抑制信用異常高度擴張,也必須針對房價變動實施政策反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