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昔日東歐最強大的帝國:《野生的東歐》選摘(1)

2022-08-04 05:10

? 人氣

立陶宛大教堂(資料照,取自Pixabay,作者為Peggy_Marco)

立陶宛大教堂(資料照,取自Pixabay,作者為Peggy_Marco)

立陶宛小資料

位置:波羅的海三國之一,北邊是愛沙尼亞,南邊是波蘭,東邊是白俄羅斯。

面積:約6萬5000平方公里(台灣的1.8倍)

人口:約280萬(台灣的0.12倍)

首都:維爾紐斯

主要族群:立陶宛人、波蘭人、俄羅斯人

人均國內生產毛額:2萬2245美元(2021年資料)

我在芬蘭的一間青年旅舍遇過一位立陶宛人,當時我還沒去波羅的海三國,所以我對那邊的人感到很好奇。我問她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對彼此有何看法,她說拉脫維亞人有一句俗話:「你跟立陶宛人一樣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展現他們高人一等的創意,立陶宛也有這句俗話:「你跟拉脫維亞人一樣笨。」

我發覺自己遇到了一個蠢蛋,於是我問那位立陶宛人對芬蘭的看法,她語帶不屑地說:「芬蘭有很多黑人。」

真的?我後來在赫爾辛基街上難得看到一位黑人,連忙抓住他詢問。他來自華府,已經在芬蘭住了8年,他的母親曾問他:「那邊有其他兄弟嗎?」

他回答:「有啊,還有一個,我們是好朋友。」

顯然那位立陶宛女士不是個可靠的資訊來源,所以我到愛沙尼亞之後又問瑪玉對立陶宛的看法。她一如往常沒有直接回答,無論問題有多簡單,瑪玉都必須花幾秒鐘在天花板上尋找答案,她總是慎思熟慮,如果沒有在天花板找到答案,她就會說:「我不知道。」這個嚴謹的思考流程可以確保瑪玉絕不會說錯話,它的成功率是如此高,她即使對最瑣碎的問題也會用這招。我有一次故意逗她:「嘿,瑪玉,你的雙胞胎姐妹叫什麼名字?」

她一臉狐疑地看著我,彷彿我的鼻子上黏了一坨鼻屎,接著又冷靜的凝視天空,反覆思索我的問題是否有陷阱。停頓許久之後,她終於回答:「克莉絲(Kristi)。」

因此當我詢問她對立陶宛的看法時,早已料到她的目光會四處飄移。我期待一個有深度內涵的答案,也許她會提到立陶宛的優質音樂,他們獨特的民族性,或是他們的文化首都。她深嘆一口氣,好像能說的實在太多,不知該從何說起。然而最後她只說了一句話:「他們的道路不錯。」

道路不錯?立陶宛自古以來就位於愛沙尼亞附近,他們曾在蘇聯的霸凌之下共患難,攜手推動歌唱革命,在彼此的慶典活動中演唱,結果瑪玉唯一能說的就是他們的道路不錯?

我不發一語,面無表情地繼續聽瑪玉解釋:「蘇聯時期的道路都很爛,反正很少人有車,也沒人在乎。在某個時間點,蘇聯決定嘗試改善道路品質,看看會有什麼差別,他們選定立陶宛來做實驗,所以他們有些不錯的道路。」

「原來如此,」我試著假裝有興趣,「這個嘛,滿奇特的。」

我稱這種現象為「波羅的海地區的盲目」:波羅的海三國對彼此的認識少得令人驚訝,很多人可能都去過法國或泰國,卻從未拜訪過自己的鄰居。多數拉脫維亞人和愛沙尼亞人給我的印象是立陶宛是三國中的醜小妹,但我無法信任他們的說詞,必須親自去一趟這個隱密的國家。

完美無瑕的首都

當我終於抵達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這個歷史古都的美麗與高雅深深震撼了我。它的街道令人陶醉,建築令人讚嘆。起源於格迪米納斯(Gediminas)山上的城堡,維爾紐斯的舊城區是由一串可愛巷道組成的迷宮,到處皆可見到巴洛克式的教堂。由於它的地基是窪地,有些房屋甚至比路面還低一層。黎明之門(Aušros Vartai)是原城牆周圍九道城門中唯一還存在的,它至今仍站著的唯一原因是上面有內嵌一個聖母雕像,俄羅斯人怕遭受天譴,不敢破壞這道門。當然他們終究還是受到上帝懲罰,因為祂允許了共產主義的問世。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景象(AP)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景象(資料照,美聯社)

我依序拜訪波羅的海三國,目的是要了解它們為何是不同的個體,有哪些文化差異,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如果波羅的海人都是相同質性,他們就不會分成三個獨立的國家,應該會合併成一個名叫「波羅斯坦」的大國。當我在維爾紐斯遊蕩,意外地進入了另一個國家時,波羅的海迷霧終於隨之消散。

我依序拜訪波羅的海三國,目的是要了解它們為何是不同的個體,有哪些文化差異,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如果波羅的海人都是相同質性,他們就不會分成三個獨立的國家,應該會合併成一個名叫「波羅斯坦」的大國。當我在維爾紐斯遊蕩,意外地進入了另一個國家時,波羅的海迷霧終於隨之消散。

很少有遊客知道維爾紐斯的波希米亞區還有一個分立的小共和國,它不像梵諦岡那麼出名,也沒那麼嚴肅,事實上它完全是個笑話。數年前,對岸區(Užupis)的居民自行宣告獨立,組成了對岸共和國(Užupis Republic)。他們選出一位總統,寫了一首國歌,設計了4面國旗(每季換一個)。他們有一座不怎麼起眼的宮殿,為數17人的軍隊,4月1日是他們的國慶日,每逢愚人節,搞笑衛兵會守候在橋頭,幫大家在護照上蓋章。

最重要的是,對岸共和國已將它的憲法條文銘刻在巴畢歐街(Paupio)的每一面鏡子上,41條憲法權利包括:每個人都有權住在維爾尼亞河(Vilnele)旁邊,同時維爾尼亞河也有權在每個人身邊流過;狗有身為狗的權利;貓沒有愛自己主人的義務,但必須在主人遇到困境時幫助他;每個人都有權死亡,但那不是義務;每個人都有權放棄自己的權利。

立陶宛的自信

對岸共和國反映了立陶宛勝過它北邊2個鄰國的一點:自信心。開這種滑稽玩笑需要信心,惡作劇的人需要一點自信才敢宣布獨立,政府也需要有足夠自信才敢一笑置之。試試看在蘇聯或中國開同樣的玩笑,那些缺乏安全感的政府肯定會讓大家敗興而歸。

跟另外2個波羅的海國家相比,拉脫維亞在跟俄羅斯交涉時也展現出較強的自信心。俄裔族群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占總人口4分之1,但他們只占立陶宛總人口不到百分之5,為什麼另外兩國的俄裔比例是立陶宛的五倍?有些立陶宛人給了一個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我們叫他們不要來。」

雖然事實沒那麼單純,有一部分確實有理可循。在波羅的海三國中,立陶宛人的談判能力格外傑出,蘇聯時期的立陶宛人有足夠勇氣和實力對抗俄羅斯,贏得一些次要的政治紛爭,其中就包括限制俄裔族群流入。例如當蘇聯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設立工廠時,植入了許多俄羅斯人來管理廠內作業,然而立陶宛卻說服他們讓立陶宛人去俄羅斯學習這些技術,再回國自行經營。蘇聯竟然也同意了,這就是現今立陶宛境內俄羅斯人相對較少的原因之一。

我在維爾紐斯的一間青年旅舍結識了32歲的義大利人席薇亞.卡迪尼(Silvia Cardini),她當時居住在德國,擁有義大利女性的典型特徵:深色頭髮、深色眼睛、古銅皮膚,以及具有傳染力的笑聲。她認識一位名叫維吉斯(Virgis)的當地人,他近期內會開車去參加一場商務會議,所以她邀請我一起搭便車。我們在這趟公路旅行的前夕聚餐,那晚我不但學到更多關於立陶宛式自信的例子,也得知那份自信的來源,不過首先我很期待嘗試立陶宛的食物。

立陶宛的食物

麵包是立陶宛餐點的核心,他們的許多信仰和魔法都跟麵包有關,例如在新屋的基石上擺一塊麵包,認為這樣可以保護房子。立陶宛甚至流傳一句諺語:Be duonos sotus nebūsi,意思是「沒有麵包就無法果腹」。

許多患有胃酸倒流症狀或胃不好、容易脹氣的人,都會糾結自己是否該遠離麵包,其實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挑著吃」、「適量吃」,也就是選對麵包種類且避免吃太多。(圖/華人健康網提供)
麵包是立陶宛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圖/華人健康網提供)

烤麵包是女主人的榮譽使命,每個家族都會舉行交接儀式,由長女繼承此重責大任。事實上,立陶宛語中的麵包也是雌性,有人告訴我:「我的祖母曾說麵包是神聖的,我們要尊敬它。我到現在都還會照祖母所教導,當一片麵包掉到地上時,我會畢恭畢敬地將它撿起,親吻它後再吃下去。這是一種傳統儀式,這麼做可以讓家裡永遠不會缺乏麵包。」

最普遍的品種是黑麥麵包(juoda ruginė duona),你可以在任何晚餐桌上看到它,雖然改良過的白麵包在波羅的海也逐漸普及,較健康的黑麵包仍然是主流。

麵粉的製造方式可分為2種:單純發酵法和燙麵法,雖然立陶宛人在20世紀學會烤燙麵包,但傳統的發酵做法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單純發酵隔夜即可完成,但麵糰需要揉很久,燙麵則需要發酵3天。正如一位立陶宛老祖母所言:「麵包很美味,因為它很難做。」

除了由麵包和馬鈴薯提供澱粉,肉類和酸奶油似乎就能滿足立陶宛人的其餘營養需求。立陶宛人連早餐都吃肉,他們起床後可能會吃一個夾帶香腸、烤肉或煙燻肉的三明治,有時候他們甚至省略麵包,只吃水煮香腸。他們的午餐和晚餐也經常如此解決,看來立陶宛人的人生目標就是用油脂堵塞自己的動脈。

《野生的東歐》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野生的東歐》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為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高材生的他畢業後不但沒有進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反而踏上歐亞大陸進行壯遊,他花了3年的時間遊歷東歐25國永遠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八旗文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