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華觀點:西方與中國蜜月終結 已成不可扭轉的趨勢

2022-06-25 07:00

? 人氣

目前在全球約500多個大學校園設有孔院。並有幾百個孔子課堂。在胡錦濤時代,人們曾把中國這種推廣文化和語言的努力作為軟實力戰略來看待。應該說,憑著中國的悠久歷史、日益擴大的經濟影響、文化人才的優勢,中國大陸顯然是有這個本錢辦孔子學院。問題在於這是一個純官方(教育部漢辦)主辦的機構。在經濟資助方面,遠超於任何一個國家支持的語言文化機構。而且一開始,中國在政治問題上多少還以「內外有別」 的政策來對待孔子學院。即政治上多少還寬容一些。但後來這種政治互信隨著寬容的消失而逐漸惡化,對孔子學院的異議也就越來越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變化主要還是從習近平執政開始。 其表現有各種各樣。譬如說某些孔子學院跟中國有關機構在外活動加強有著直接的關係。比如說,有媒體報導,有個別孔子學院成了監控中國留學生的中心,或者是輸出中國思想的基地。兩年前,芬蘭國家廣播公司調查節目「Spotlight」的一份報告發現,赫爾辛基的孔子學院試圖限制公眾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敏感話題的討論,例如西藏新疆問題。而在德國,去年也出現了漢諾威與杜伊斯堡兩個大學的孔子學院禁止就《習近平 - 世界上最具權勢的人》出版而進行的新書介紹與研討會,引起了學界一片嘩然。這顯然是中國官方在民主國家把文化機構變成政治工具,非要用威權國家的原則和方式干預民主自由的國家的活動。

針對這種情況,基民黨籍的德國前任教育科研部部長安妮亞.卡爾利切克(Anja Karliczek)就曾公開要求德國各高校對現有的19所中國的孔子學院重新進行審視,並采取相應的措施。 無獨有偶,沒過一年,新上任的德國教育科研部長(自民黨籍)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 ), 更是用毫不含糊的語言,公開警告各個高校和科研機構對中國在文化和科研方面的擴張。「我們千萬可別幼稚了!」她懇請各高校用更激進的手段對付中國。就德國大學允許在自己的地盤安置孔子學院的問題,她說:」如果我當大學的校長,那就不會有孔子學院的存在「。 史塔克-瓦特辛格認為,中共顯然是在對德國的大學的教學和科研直接施加影響。

德國漢堡大學證實,為排除「政治影響和知識外流」的風險,校方決定在2020年年底前結束與孔子學院的合作關係。(翻攝臉書)
為排除「政治影響和知識外流」的風險,德國漢堡大學在2020年年底前結束與孔子學院的合作關係。(.資料照/翻攝臉書)

至於大學和科研機構接受跟中國的合作項目或者是接受來進修、學習、實習的中國籍的「學者」 或學生, 德國教育科研部長警告,在敏感科技領域必須劃清界限,尤其是對既能用在民用、又能用在軍事方面的技術。 應該防止中國的偷竊行為,或者是幫助威權主義的中國增強其技術能力。

前不久德國之聲等11家歐洲媒體,分析了過去20年來歐洲與中國學者聯名發表的35萬份學術報告後,上月中發布名為「中國科學調查」(China Science Investigation)的調查報導,揭露其中近3000份的中方研究者有解放軍背景。報導質疑研究成果可能作為軍用,幫中國提升軍力,批評在科研的不少學者過於天真,不顧國安風險,此事也引起了德國政壇和學界熱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