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我在卡薩布蘭加─電影中的城市

2015-03-11 10:01

? 人氣

摩洛哥的街頭藝人,攝影鏡頭對著他就得付錢的。(張逸帆提供)

摩洛哥的街頭藝人,攝影鏡頭對著他就得付錢的。(張逸帆提供)

春節期間拉著大行李箱出國旅行,電梯甫到樓下,櫃台那位年約七十歲的管理員順口問:「去哪裡?」「北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馬上用英語大聲地說:「Oh, Casablanca!」。我會心一笑,真是有知識的內行人啊!

卡薩布蘭加處於非洲西北角,鄰近大西洋與西班牙,是歐非文明交接點,文化多元而又充滿浪漫的異國情調,也是一般人最熟悉的北非白色城市。大樓管理員談「北非」立刻連想「卡薩布蘭加」,應該也是台灣人的「國際」知識吧!

(馬拉喀什的德吉瑪廣場,號稱世界最大的市集。張逸帆提供)

 

這趟的摩洛哥之旅,有一半因素確實為了《卡薩布蘭加》(台灣譯《北非諜影》)。Casablanca的Ca明明是「卡」怎麼變成「加」?很不習慣,後來看Canada,人家並沒翻作卡拿大,也就釋然了。

領隊是兩個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一男一女,已經跑遍了近百個國家,世界機場的眉眉角角,好像都摸得清清楚楚。他們對著十人旅行團,交待注意事項,包括摩洛哥海關很沒有效率、市集買東西要討價還價……。男領隊小帆也提到卡薩布蘭加,同團中最高齡的退休會計師老神在在地說:「這部電影我早就看過了,但演什麼我已忘了。」領隊看看我──團中最年長的人之一,看看其他年輕團員,突然間我有一種親自看過院線《北非諜影》的榮耀感。還來不及發表「專業」看法,就聽到小帆說:「卡薩布蘭加是上了年紀才看的電影,年輕人都沒看過,我也沒甚麼印象。」說得正氣凜然,從他的口氣隱約聽得出來:會計師大哥忘了劇情,是因為年歲大了,記憶力衰退,小帆對電影沒太多印象,是這種老電影離他們太遙遠了。

聽了這位毛頭小子的高論,有些洩氣,須臾之間,卡薩布蘭加迅速從雲端掉到沙漠。不過,我處變不驚,很快說服自己,要相信直覺,最起碼把這次來卡薩布蘭加,當作畢生難得的懷舊之旅吧!可是單是懷舊,需要繞半個地球嗎?

(摩洛哥市面一景。張逸帆提供)

我喜歡《卡薩布蘭加》,一是它的男女主角──亨弗利鮑嘉與英格麗褒曼,再則是通俗愛情故事巧妙地融入戰爭的氛圍。它從一部並未曾公開的舞台劇本改編,由麥可寇蒂斯導演,於一九四二年二戰烽火中開拍,地點不在卡薩布蘭加,而是在好萊塢影城搭設三個不同的場景。當時歐戰方酣,納粹已攻下巴黎,並扶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成立維琪政權,逃亡的歐洲人士多從里斯本轉赴美國新大陸,但這條路不是每個人走得成,許多人從巴黎到馬賽,過地中海輾轉至卡薩布蘭加。

電影情節融合了糾葛不清的歷史背景,極具時代性與現實性。當時的卡薩布蘭加,名義是維琪政權管轄,背後的黑手則是納粹德國,也是逃亡者的轉運站,是個龍蛇雜居、爾虞我詐,諜影重重的城市。電影中,美國人亨弗利鮑嘉飾演的瑞克,與其所開的美式咖啡館是全劇核心的人物與空間場景,所有情節都由男主角及其咖啡館展開。

瑞克是玩世不恭、行蹤神祕的人,當納粹攻入巴黎之際,他與莉莎正陷入熱戀,相約逃至馬賽,不意莉莎臨時爽約,原來她已知道捷克反抗軍領袖的丈夫未死,而且生病……,悲傷的瑞克黯然離去。這一天,他在咖啡館裡與莉莎重逢,陪伴一旁的是她的丈夫,景物依舊,人事已非。莉莎及其丈夫在卡薩布蘭加處境艱難,必須離開,瑞克最終犧牲與莉莎業已重燃的戀情,協助莉莎與夫婿潛逃出境。

《卡薩布蘭加》在一九四〇年代初期暴紅,迴腸盪氣的傳奇一直為人所稱頌,主題曲〈時光流轉〉(As Time Goes By)闡述戰亂年代的世事無常,雖然時光飛逝,你常存我心:

You must remember this

A kiss is just a kiss, a sigh is just a sigh.

The fundamental things apply

As time goes by....

《卡薩布蘭加》榮獲一九四四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改編劇本等獎項。二〇〇七年被美國編劇協會選為電影史上最偉大一百零一部電影劇本中的最佳影片,乃電影史上做偉大經典之一。在電影之後創作的一首歌〈卡薩布蘭加〉,也流傳甚廣。即使在台灣,老輩的人談電影,很少不提卡薩布蘭加的。

二〇〇四年,一位叫凱西瑞格(Kathy Kriger)的前美國駐摩洛哥外交官,選在瀕臨大西洋的高級地帶安法區(Anfa)邊緣開設咖啡館,請美國建築師根據電影內景設計,重建電影場景,以「傳奇的延續」(Legend Continues)作口號,店名就叫瑞克美式咖啡館(Rick's Cafe Americain)。山寨版的瑞克咖啡館,有許多想像的場景,還從敘利亞購入木雕的傢俱、桌椅,並用摩洛哥本地的木工飾品,把虛構的人物場景具象化,藉此製造一種假象,讓人相信:這部電影的人物空間與場景根據瑞克「真人真事」,並在他所經營的咖啡館拍攝。

(新版瑞克咖啡館。邱坤良攝)

現在的瑞克咖啡館在新圍牆(New Fence)大道上是棟四層樓高的白色建築物,符合卡薩布蘭加「白屋」的城市意象,外面掛著咖啡館營業時間。咖啡館創立初期(2006)拍攝的圖片,正門左右的棕櫚樹不及一樓高度,現在已越過三樓了。建築物中間挑高,垂掛的紗幔,裝飾成綻開的百合花,一、二、三樓是咖啡店營業場所,約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個座位,地下室則是洗手間,四樓是辦公間或事務間,門口還擺設一些電影道具,倒是電影中的重要場景之一──小賭盤在現代的咖啡館不見了。

這家新設的咖啡館經常吸引許多藝術家、作家、電影界人士來這裡聚會,成為卡薩布蘭加的一個景點。入口通道有一個小櫃台,販售與這部電影或這家咖啡館有關的書籍、商品,裡面多是介紹這座咖啡館的緣起,以及不少老闆娘和咖啡館景觀的圖片,質感不佳。隨便挑了本三十多頁的簡介,要價一五〇元摩洛哥幣(DH),等於台幣五百二十多元。

(新版瑞克咖啡館,景緻照搬,但質感差距甚大。邱坤良攝)

《卡薩布蘭加》的女主角周旋在丈夫與情人之間微妙的感情世界,還有一位常坐在鋼琴前伴奏樂器的山姆,琴聲和歌聲幾乎成為瑞克咖啡館具體而微的象徵。這家假古董咖啡館,一樓內部也擺設了一架鋼琴,偶而有安排演奏,但我來的這天晚上並沒有人彈琴,整棟咖啡館充斥著喧鬧人聲,聽不到As Time Goes By或其他讓人足以懷舊的樂曲。

走入旋轉式木梯上二樓,左側隔成包廂,有吧台、有排成長形的桌子,還有供人坐下來休息、閒談的小茶几,上面是一部電視,正不停歇地放映黑白片的《卡薩布蘭加》,這是咖啡館唯一讓人與電影聯想的地方,但也似乎太廉價了。這部七十多年前的影片不僅Youtube可見,到台北錄影帶店買一張有封套的完整版也不過一、二百元。

新的瑞克咖啡館是不折不扣的生意場所,員工戴著傳統暗紅色的無檐小圓帽,穿著傳統/現代合壁的服飾,在我看來,跟台北若干有特色的咖啡館無異。不過,在瑞克的咖啡店也容易聯想卡薩布蘭加的昔日電影實境,能跟過去連結,畢竟現代的社會已進入大朝聖時代,有故事的咖啡館,就有或虛或實的歷史情境,離開咖啡館,即刻回到現實生活空間。

我不禁聯想伍迪艾倫《午夜巴黎》(2011)的情境,他以藝術手法處理懷舊情懷,午夜鐘聲響起,來巴黎旅行的好萊塢編劇走在石板路上,一輛古董車停在他前面,車上的人請他上車,引領他來到一九二〇年代的美好年代。在酒吧裡,編劇碰見柯爾波特和費茲傑羅等人,費茲傑羅帶他去見海明威,編劇想回旅館拿他的作品,但一踏出酒吧門口之後,就回到了現代的時間戲法。

現代人普遍知道電影是城市最好的行銷,從《卡薩布蘭加》也得到若干印證,但繞了半個地球來到念茲在茲的瑞克咖啡館,心情仍有些複雜。坐在二樓的座椅上,燈火搖曳,環顧四周的格局以及坐無虛席的顧客,吸引我的不是歷史建物、也不是古蹟,沒有太多的文化想像,眼前所見,勉強算是電影文化的附加價值吧!就如偶像劇拍攝地點成為民眾朝聖的地方,大量複製,延續了電影的生命,也成就一種觀光或文創產業。

(當年《北非謀影》的各國海報。這部電影讓我們對卡薩布蘭加有永恆的想像。邱坤良攝)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