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被諾曼第登陸掩蓋的陰影─談二戰時的美法關係

2022-05-22 07:20

? 人氣

不過到了1941年5月28日,法國海軍總司令達爾朗與德國駐法大使阿貝茲(Otto Abetz)簽署《巴黎協定》(Paris Protocols),宣佈允許德軍使用法屬北非的軍事基地進攻英國,此舉引起魏剛激烈的反彈。最終魏剛因為無法隱藏自己的反納粹情緒被奪走兵權,讓駐北非的法軍也如同海軍艦隊一樣完全為達爾朗所掌握,使他成為維琪法國真正的主宰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雖然與日本、德國還有義大利進入戰爭狀態,卻沒有對維琪法國宣戰。達爾朗雖然是納粹合作者,但是他與汪精衛最大的不同是他手中握有兵權,還有地中海數一數二強的水面艦隊,因此美國決定以達爾朗為主要的合作對象。表面上看似對納粹忠誠的達爾朗,在目睹到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產生了跳船的貳心,要與勝利的一方站在一起。

維琪法國海軍總司令達爾朗,是「火炬行動」能夠成功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納粹戰犯。(Bettmann Archive)
維琪法國海軍總司令達爾朗,是「火炬行動」能夠成功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納粹戰犯。(Bettmann Archive)

80年前的火炬行動

今年正好是盟軍對法屬摩洛哥與法屬阿爾及利亞發起登陸作戰,即所謂「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的80周年。英美盟軍之所以能在付出最小犧牲的情況下奪回法屬北非,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獲得達爾朗配合。過去我們閱讀到這段戰史,都認為是美國採用「間接戰略」成功的典範,符合孫子「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策略。

但美國選擇與達爾朗合作也產生了諸多爭議,首先是美國放棄了既定的反殖民立場,允許以法國繼續保持北非殖民地為代價換取達爾朗的合作。其次是當時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人都信奉穆斯林,他們的民族主義者與納粹一樣有著強烈的反猶主張,如果支持法屬北非獨立確實對同盟國大戰略不利。最具爭議性的,還是在於維琪法國本身,尤其是達爾朗所深信不疑的反猶思想。

維琪法國乃至於幾乎所有歐洲的納粹合作國,都有一點與滿洲國或者汪精衛政權等東亞傀儡國家不同,那就是他們的反猶立場。達爾朗因為公然向李海表達他統治區內的所有猶太人,包括美國籍的猶太人都會遭到差別待遇,甚至於引渡給德國而飽受美國輿論批評。不只是英國,包括《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在內的美國主流媒體都對選擇與達爾朗合作感到不可思議。

然而從盟國的立場出發,在拿下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後,就要立即對突尼西發動新一波攻勢,到底達爾朗統治下的北非是否民主,是否符合同盟國反對法西斯的政治價值,那可一點都不重要。美國都可以為了擊敗納粹,與極權程度不下於納粹的蘇聯合作了,也能夠為了對抗蘇聯去承認中共,對達爾朗的法西斯統治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再正常不過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