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被諾曼第登陸掩蓋的陰影─談二戰時的美法關係

2022-05-22 07:20

? 人氣

直到1942年聖誕夜當天,達爾朗遇刺身亡,到底該不該繼續與維琪法國合作的難題才終於不再是美國的難題。刺殺達爾朗的法國青年博尼耶(Fernand Bonnier)既非自由法國也不是法國共產黨的同情者,而是奧爾良王室(House of Orléans)傳人亨利六世(Henri IV)的追隨者,他企圖利用此次刺殺「法奸」的機會爭取法國王室復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吉羅(左一)與戴高樂(右二)兩人,在羅斯福(左二)與邱吉爾(右一)邀請下於卡薩布蘭卡會面,如同國共兩黨一樣進行虛假的合作。(美國國家檔案館)
吉羅(左一)與戴高樂(右二)兩人,在羅斯福(左二)與邱吉爾(右一)邀請下於卡薩布蘭卡會面,如同國共兩黨一樣進行虛假的合作。(美國國家檔案館)

吉羅還是戴高樂?

達爾朗遇刺身亡,讓美國覺悟到維琪政權已不再受法國人歡迎,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將軍的副手克拉克(Mark W. Clark)將軍甚至認為達爾朗的死是「天道好還」。不過美軍可不是白癡,不會因為博尼耶殺死達爾朗就選擇復辟奧爾良王室,相反的美軍選擇讓不久前還在相互交戰的維琪法軍行刑隊槍斃博尼耶,如同抗戰一勝利蔣中正就槍斃繆斌一樣來一個殺人滅口。

維琪法國不行,奧爾良王室也不行,擺在美國面前的選擇只剩下自由法國運動。可是直到1944年以前,戴高樂都還不是自由法國運動裡唯一的領袖,曾經在法蘭西戰役期間被俘,卻在英國幫助下隻身逃到北非的吉羅(General Henri Giraud)將軍,仍是法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吉羅將軍在「火炬行動」中發揮了不可頂替的作用,深獲艾森豪將軍肯定。

羅斯福總統始終看不起戴高樂,認為美國應該扶持吉羅成為自由法國的唯一領袖,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則主張美國就算不願意扶持戴高樂,也應該推動戴高樂與吉羅兩人的合作。唯有這樣,才能夠有一個統一的法國配合英美擊敗納粹,接著進一步在戰後圍堵蘇聯。吉羅與戴高樂兩人都不只反納粹,同時也反對共產主義,符合英美戰後利益。

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戴高樂與吉羅都獲得艾森豪總統邀請與羅斯福、邱吉爾兩人會面。羅斯福深知如果不先把英美法三大西方國家的內部事務談妥,就不可能與中華民國還有蘇聯這兩個非西方盟國達成更多共識。安排戴高樂和吉羅一同出席卡薩布蘭卡會議,就是希望兩人能同為盟國所用,建立一個統一又親英美的戰後法國。

諾曼第-涅門塗裝的Yak-3U殲擊機,象徵二戰時的蘇法合作。(許劍虹提供)
諾曼第-涅門塗裝的Yak-3U殲擊機,象徵二戰時的蘇法合作。(許劍虹提供)

戴高樂極具政治手腕

然而也就是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第一次見到吉羅的羅斯福認識到了這位法國將軍的侷限,認為他並非最合適的合作對象。吉羅對政治事務不感興趣,一心只想著打仗,無法如戴高樂那般將除共產黨之外所有法國抵抗運動團結到一起的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吉羅雖然反對德國,卻不怎麼反對納粹主義思想,擁有強烈的法西斯傾向,是最讓艾森豪和克拉克憂慮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