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兩歲童求治無門」的教訓要重演幾次?

2022-05-16 07:20

? 人氣

圖為讓醫護人員對嬰兒進行採檢。(資料照,顏麟宇攝)

圖為讓醫護人員對嬰兒進行採檢。(資料照,顏麟宇攝)

一個月前,新北一名兩歲孩童因感染COVID-19 ,經六天搶救不治,過程中因為家長抱怨等了兩個多小時救護車才到,孩子卻意識清楚演變為到院後插管,指揮中心為此檢討並調整就診分流的SOP,開放居隔確診者,可透過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駕車、步行等方式,自行前往醫院,不用再苦等通知,這項調整被解讀為「二歲男童條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遺憾的,一個月後,基隆一名兩歲孩童也是感染COVID-19,病情急直下,搶救七小時不治。基隆的孩童順利送醫,也及時判定為重症並入院治療,但因為部立基隆醫院非兒科重症照護收治醫院,故建議轉院,沒想到一晚上連續問了基隆長庚、三總、台大以及馬偕醫院都沒有病床,最後由北榮收治,但還是不幸離世。

 兩條小生命換來檢討就診分流和轉院調度?

一個月內兩起極其類似的悲劇,指揮中心的反應也很類似;一個月前檢討的是居隔快篩陽的就診流程,一個月後檢討的是加速轉院流程,然而,指揮中心應該體會得到,這次案例完全反映疫情的險峻程度,遠非一個月前可以想像,雲淡風輕的「檢討」,避免悲劇重複上演?只能靜觀後效。

這兩起案例戳破一般大眾對中重症高風險群都是有慢性病史的老年人的錯誤想像;病毒無差別攻擊各年齡層,而且,轉中重症的機率也幾乎差不多,唯一能起到些許保護作用的就是疫苗,偏偏學齡前兒童就是疫苗照顧不到的一群,簡單講,指揮中心準備以篩代隔,全面放寬防疫規範時,或許不能不考慮家有幼兒的大人們,如何保護他們的孩子?

基隆幼童在高燒且經醫師建議轉院的情況下,卻找不到可以收治的醫院,很難不讓人質疑,指揮中心每天記者會報告的各種數字─包括空床數,到底是虛應故事?還是說來安心用?

尷尬的是,指揮中心完全知道孩子生病對和家庭造成的情緒衝擊遠遠超過老人家生病,而這一波疫情很大一部份的抱怨就是來自抱著孩子排隊PCR的家長們,因此,指揮中心才會宣布大型醫院開闢學齡前兒童就醫的綠色通道,但也只有婦幼醫院才有「親子門診」─家長與孩子的PCR不必排兩趟,其他都得重複排隊─檢測完孩子再排隊檢測大人,這樣的設計就是不理解「家庭」的需求;就像教育部空想出「九宫格停課」辦法,完全不理解孩子在學校裡的「運動(行為)模式」,徒然惹人訕笑。

20220514-北市聯醫婦幼院區親子兒童防疫急門診,醫師問診區,醫護人員,。(顏麟宇攝)
北市聯醫婦幼院區親子兒童防疫急門診,醫師問診區,醫護人員,。(顏麟宇攝)

「空床數」不等於能用的病床數

指揮中心說明,全國有二百一十二張空床,北部各大醫院都有兩位數以上的空床,兒童ICU空床則有六張,至於可以和成人同住的混合型病床全國還有三百六十九張,要言之,有病床,也沒有延誤治療,要檢討的是「轉院調度」;然而,根據基隆衛生局長的說法,這位病童是由部立基隆醫院透過北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詢問,都沒有床位,而後衛生局介入後才轉由北榮收治,那指揮中心第一個就要問那些以病床不足為由不肯收治的醫院,到底是真沒床還是不想多收重症患者?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