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重新打造亞太營運中心?不知今夕何夕

2022-04-19 07:20

? 人氣

時隔30年重提打造亞太營運中心,早已時不我予了。圖為高雄港全景。(圖/高雄港務公司提供)

時隔30年重提打造亞太營運中心,早已時不我予了。圖為高雄港全景。(圖/高雄港務公司提供)

上周工總會員大會中,工總新任理事長苗豐強提出5大建言,其中一項是「重新打造亞太營運中心」。此一建言倒真是讓人意外,大有不知今夕何夕的味道,因為這是一個30年前提出且已失敗的老政策,而今時移境遷,更無推動的可能,台灣真正需要的是要在鉅變的世局中,重新找出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亞太營運中心計劃是在李登輝總統任內提出的計劃,當時的行政院長是連戰,計劃是以發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的經濟樞紐為目標。而所謂的「營運中心」是指包括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中心和媒體中心等6大中心。

這個計劃最後算是無疾而終,也可以說是完全失敗,台灣未成為那6大專業領域中任何一個的亞太中心。公元2000年政黨輪替,阿扁上台後提出「綠色矽島」,讓亞太營運中心正式下架。

事後回顧,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不能說不好、不對,提出的時機也算恰當,30年前台灣經濟發展程度仍領先中國不少,即使以經濟規模看,差距也不算大,而中國的成長前景看好,東南亞也正虎虎生風的快速成長,如果台灣能成功的讓亞太地區國家以台灣為轉運中心與樞紐,看看單單是作為轉運港口就帶來鉅大利益的星港,幾乎就可想像白花花的鈔票如波濤洶湧般進港的情況。

當然,最後計劃失敗,所以沒有鈔票湧入港口;失敗的重要原因,一是對岸不配合、不支持;二是兩岸情勢在李登輝訪問康乃爾、總統直選後有所轉變,李登輝在國民大會國是建言時明確提出兩岸(經貿)交流要「戒急用急」。雖然當初推動計劃時,是說以亞太為目標,而非以中國為目標;但眾所皆知的是:中國是亞太成長最快、也幾乎是最大的那一塊,沒有中國市場,就不必談什麼「亞太中心」。

而中國不支持也是「理所當然」,豈有把利益往外推、送給台灣賺的道理?中國全力投資與打造自己的港口、機場,有錢自己賺、不必靠台灣轉運。而且,中國的策略非常成功,現在全球前10大港口中,有7個是中國港口、機場的客運量前10大中有3-4名是中國機場。

失敗20年後,要再重新打造亞太營運中心,更是毫無可能了。只要拿海運貨運來看就知道了:當年計劃提出時,以貨運裝卸量計,高雄港是全球第3大港,中國只有上海的吞吐量有點份量;但現在,高雄港已經排到16、17名左右了,倒是前10名中有7個是中國港口。

再以經濟體規模與貿易量看,當年中國都排名在10名之外,但現在貿易量居全球第1、經濟規模全球第2;中國製造業不論是垂直整合分工、或是供應鏈完整度、從傳統產業到科技產業等,都已是量體龐大又完整。

直白的說,30年前中國就不支持台灣的亞太營運中心,現在自己羽翼已厚更無理由支持,中國完全不需要借助台灣的「亞太營運中心」,如果少掉中國這塊拼圖,所謂的「亞太中心」就是名實不符。

而東南亞在經濟規模、製造業生產量與貿易量持續增長後,在「船隨貨轉」的基本原則下,東協國家也打造本身港口直航歐美,不再需要借助台灣的港口作轉運。從這個觀點看,台灣不僅不可能重新打造亞太營運中心,連現在的地位都要用心努力才能維持,因為台灣港口的進出口有超過4成來自中轉。

不過,業界的此一建議,雖無推動可能,但確實提醒台灣該好好思考、尋找在全球經濟與產業的定位。近幾年全球經濟、產業、地緣政治與經濟都面臨變局,從川普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科技戰,到新冠疫情的衝擊,再到俄烏戰爭的效應,全球都面對一個充滿未知的政治與經濟變局。

以總體經濟面而言,全球享受了近40年的低通膨年代應該已結束,是否會進入另一次的停滯性通膨則尚待觀察;金融面則是低利、便宜資金的時代可能漸近尾聲;產業方面,數十年自然形成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在改變中,會如何改變?又會改到什麼程度,無人能知。

不少人提出的「全球化終結」,是真是假?還是單純一次頓挫?或是推進成為另一種型式的全球化?如果全球供應鏈、科技體系、甚至能源供應、金融支付體系….,都將一分為二,台灣該如何在其中找到定位與生存之道、甚至創造最大利益?

忘了思古懷舊風的「亞太營運中心」吧,這些才是台灣該面對與思考、尋找答案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