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曾經不合時宜,如今空谷足音——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

2022-03-29 06:20

? 人氣

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與柯林頓總統(AP)
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與柯林頓總統(AP)

柯林頓時期,從聯合國到國務院,從論述到行動

1993年柯林頓上台,歐布萊特也迎來生涯的黃金時期,先出使聯合國(1993-1997),再接掌國務院(1997-2001),終於有機會將理念、信念化為實際政策與行動。但也正因如此,她的功過要受到全世界的檢驗、歷史的檢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已是「後冷戰時期」,俄羅斯一蹶不振,中國埋頭發展經濟,美國是毫無疑問的「全球唯一超級強權」,但在外交上仍不時踢到鐵板,踩到地雷。例如1993年10月,美軍在東非索馬利亞遭遇重挫,19名官兵陣亡,讓柯林頓政府從此對海外軍事干預行動戒慎恐懼。

1994年另一個東非國家盧安達爆發種族大屠殺,短短100天內,至少80萬人遭到殺害,50萬女性遭到性侵,美國與聯合國卻幾乎毫無作為、見死不救,甚至拒絕增派維和部隊。對此,歐布萊特與時任聯合國秘書長蓋里(Boutros Boutros-Ghali)相互指責,只留下兩人外交官生涯最大的污點、最深的遺憾。

與這兩樁悲劇幾乎同時進行的波士尼亞戰爭(1992至1995年),歐布萊特總算扮演更積極、更關鍵的角色,揭露慘絕人寰的雪布尼查(Srebrenica)大屠殺,說服柯林頓政府率領北約盟國發起空襲行動,將波士尼亞塞族(Bosnian Serb)炸上談判桌,讓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得以獨立建國。

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1998年慰勞執行波士尼亞維和任務的美軍(AP)
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1998年慰勞執行波士尼亞維和任務的美軍(AP)

瑪德琳的戰爭

1998年,巴爾幹半島的種族與宗教血腥衝突再起,塞爾維亞獨裁者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血腥鎮壓科索沃(Kosovo)的獨立運動,已是國務卿的歐布萊特極力主戰,儼然是「柯林頓政府的良心」,終於促成北約翌年3月展開軍事行動,以78天密集轟炸迫使塞爾維亞收手,米洛塞維奇政權垮台,本人遭到逮捕與審判,歐布萊特迎來生涯顛峰,《時代》(TIME)雜誌因此創了一個新詞:瑪德琳的戰爭(Madeleine's War)

歐布萊特是世紀之交美國外交界的代表人物,但一生頻頻回首自己的歐洲根源,最重要建樹也幾乎都在歐洲,卸任國務卿之後甚至一度被「拱」回故國捷克競選總統!她曾說:「對我而言,美國解放了歐洲。」正突顯了兩者之間的關連:近代歐洲曾經深陷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夢魘,但在美國領導與協助之下,終於成為自由、民主、法治、繁榮的國度。

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科索沃首都普里斯提納的雕像(AP)
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科索沃首都普里斯提納的雕像(AP)

因此不難理解,對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引發的「北約東擴(Enlargement of NATO)」爭議,歐布萊特曾是最重要的倡議者之一。1996年,柯林頓總統呼籲開放前華沙公約(Warsaw Pact)成員國申請加入北約,歐布萊特為此花了3年時間進行協商,取得俄羅斯的諒解,終於促成波蘭、匈牙利與捷克在1999年3月加入北約。在典禮上致辭時,歐布萊特回憶兒時跟隨父親逃難的痛苦經驗,映照3個「前蘇聯陣營國家」的重大意義,最後她高呼「哈利路亞!」

「普京正在犯下歷史性的錯誤」

歐布萊特著作等身,最後一篇讜論是投書《紐約時報》(NYT),標題開宗明義「普京正在犯下歷史性的錯誤」,警告普京(Vladimir Putin):「入侵烏克蘭不會讓俄羅斯變得偉大,只會讓俄羅斯在外交上孤立、在經濟上遭受重創、在戰略上面對更強大且團結的西方盟邦而更顯弱勢,從而確保普京遺臭萬年。」

這篇文章發表於2月23日,隔天凌晨,普京下令19萬大軍三路入侵烏克蘭,開始殺戮烏克蘭的平民。

在這個多極(multipolar)世界,歐布萊特對於美國國力的信心,堅持美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國家(the indispensable nation)」的信念,曾經顯得不合時宜,如今卻似空谷足音。

當烏克蘭戰爭硝煙散去的那一天,希望全世界珍惜自由、民主、法治、繁榮的人們也能齊聲高喊:哈利路亞!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