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三接是增加空汙、不是減少

2021-11-30 06:50

? 人氣

20211125-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左)25日陪同總統蔡英文(中)、桃園市長鄭文燦(右)視察「大潭藻礁生態保護區及三接工程區」。(顏麟宇攝)

20211125-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左)25日陪同總統蔡英文(中)、桃園市長鄭文燦(右)視察「大潭藻礁生態保護區及三接工程區」。(顏麟宇攝)

為了迎戰藻礁公投,總統、經濟部長紛紛指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供給大潭電廠8、9號機氣源)可以減少空汙,連中油網頁都換成藍天白雲放風箏,並加註文字:「支持天然氣,給你好空氣」。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把天然氣說成潔淨能源,誤導人民對天然氣、空汙、減碳趨勢的認知,實在得不償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其實「增氣減煤」這個被經濟部視為減空汙的手段,只是單單比較煤、氣兩種發電方式的汙染排放量,例如燃煤會增加排放30噸,煤氣增加10噸,但就算只有10噸也是增加空汙,並不是減少。至於經濟部說不蓋三接就要多燒500萬噸的煤,這更是把空汙政策侷限在「燃煤、燃氣」的小圈圈中做選擇。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說:「以醫生做比較的話,那經濟部應該是庸醫。」因為治空汙有很多手段,不論燒煤或燒氣都會增加空汙、不是減少。

大潭電廠新增機組會排放更多空汙

2014年7月,環保署公告「大潭電廠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環評結論,這個計畫是在大潭電廠原有6部機組之外,再增加總裝置容量288萬瓩的機組。依公告內容,營運期間的「空氣汙染物增量」,二氧化氮小時值濃度最大值30.6ppb,年平均濃度最大值0.7ppb。臭氧小時最大值2.5ppb,8小時最大值0.9ppb。懸浮微粒PM10、PM2.5,日平均值均0.4微克。

台電預計新增的三座燃氣複循環機組,就是7、8、9號機,原本預計2019年陸續商轉,但因為供電增加,2017年讓7號機緊急啟動,本來只預計到2019年底,但台電提出延長期限到2022年。對此桃園市環保局一度反對,並指近三年來(2016年~2018年)大潭電廠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年年超過許可限值。

當時就有環評委員提到,台電在報告時,應該比較展延前、後的排放量,而不是拿燃氣、機煤兩者做比較,這樣並不客觀、也與事實不符。

至於蔡英文總統說北部增加天然氣發電,是中南部降低燃煤電廠空汙的關鍵,這是在操作二元對立,撕裂南、北民眾的情感。改善高雄空氣品質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不是做為迎戰公投的手段。何況不論燃煤或燃氣都屬於骯髒能源,實在跟潔淨能源一點都沾不上邊,何故要人民支持天然氣?

20211125-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儲存槽,三接儲存槽。(顏麟宇攝)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儲存槽,三接儲存槽。(顏麟宇攝)

改善高雄空汙,平常就要從國營事業著手

而高雄主要的空汙來源是國營事業,包括台電、中鋼、中油,硫氧化物占總排放量55%、氮氧化物占46%。高雄前20大工廠就占了80%的排放量,國營事業又占這20大的87%,也就是七成。

但長久以來政府為高雄人做了什麼?中鋼的濕式煉焦爐、鐵礦砂露天堆置造成的空汙問題,直到去年3月才動工改建。依照中鋼提供的資料,這兩項在最晚2025年第一期工程完工後,每年就可以減少73公噸揮發性有機物、41公噸粒狀物,減量幅度分別達63%、56%。這是多麼重要的改善措施。

但其他的改善措施呢?大社工業區要求降乙編的案子,經濟部至今還在阻擋。還有汙染排放量大又有致癌風險的老舊柴油車,為了選票卻花大錢筆補助,縱容柴油車繼續在社區、學校附近行駛,排放難以容忍的汙染物。

天然氣是化石燃料,不是潔淨能源

經濟部把天然氣說成是潔淨能源,更是顛倒是非。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它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造成的暖化效果比二氧化碳更嚴重,可能達到120倍,好處是甲烷停留在大氣中的時間比二氧化碳短。

今年8月9日IPCC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提到抑制未來氣候變遷的方法時就提到:「要大幅、迅速且持續地減緩甲烷排放,會抑制氣溶膠減少所造成的暖化效應,並改善空氣品質。」

這份報告也促成105國在本月初的COP26氣候會中簽署「全球甲烷承諾」,宣示未來十年要減少30%的甲烷排放量,以減緩氣候危機。而我們的經濟部卻持續提升天然氣,並告訴我們那叫做潔淨能源、還說天然氣可以改善空汙。

環保署被問到這個時說,我國的甲烷主要是垃圾掩埋、汙廢水處理。還說台灣沒有開採石油及天然氣,只有約5%的天然氣逸散。前中研院研究員汪中和則說這是嚴重低估,其實連天然氣發電廠的洩漏也沒有做很好的監測。

《公民投票法》第一條:「依據憲法主權在民之原則,為確保國民直接民權之行使,特制定本法。」公投當然是挑戰現有的政策,政府可以提出各種證據說服人民支持政策,但萬不可為了反制而誤導人民。政策可以透過溝通來平衡,但走錯路了就到不了要去的地方,並把人民帶往不可測的險境。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