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救亡壓倒啓蒙,最可惜一片江山

2021-11-13 05:50

? 人氣

11歲在北平中山公園。(作者提供)
11歲在北平中山公園。(作者提供)

1960年,我結婚旅行選擇了去北京。那時我的思想左傾,很想見識新中國的這個新首都,也抱著重遊舊地的心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少年時在上面奔跑的舊城牆都拆掉,已無影無踪。離開時天安門掛蔣介石像,現在掛了毛澤東像。天安門城樓前面的長安街,馬路寬闊得讓人恐懼。廣場新建了幾座蘇聯式四四方方的大型建築,那是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加上一個「人民英雄紀念碑」,與古樸的天安門城樓相對。宏偉嗎?還是覺得中國古城樓被蘇式建築侵蝕?

我那時想,也許舊時風物在新社會要被淘汰吧。燕子僵死了,古老的呼喚,是否也要拋棄?但是接下來,就越來越顯示拋棄傳統付出的高昂社會代價了。

燕子到北國,帶來春天的希望。想到梁啟超集宋詞句而掇成的著名對聯:

「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

(文章發佈於2021年6月11日)

失敗者回憶錄23:在左翼思潮下

我進入左派學校香島中學所接受的教育陶冶,形塑了青年時代的我,並以這樣的思想、身份、面貌走進左派文化圈。

1948年春,我們一家告別北平,在上海稍作停留,再坐載客輪船經數日航行到香港。之後六年,即從我12歲到18歲,我所接觸到的中國局勢的消息,所閱讀的中文書,包括那時候廣泛流傳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作家作品,中共延安時期的作家作品,艾思奇著的通俗簡明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讀物《大眾哲學》,我進入左派學校香島中學所接受的教育陶冶,形塑了青年時代的我,並以這樣的思想、身份、面貌走進左派文化圈。

那時候當然不知道,新文化運動以來左翼思潮的氾濫,包括文藝創作和思想理論的傳播,它的社會意識基礎,是國共兩黨在政治上的主導和鬥爭,並共同扭曲了北洋時期和汪政權南京政府時期的真相所形成的,也是在日本侵華的背景下,愛國主義的救亡意識壓倒了啟蒙、社會主義新思想壓倒了自由主義的傳播所導致的。總之,我和許多追求進步的青少年一樣,被這種左翼思想洗腦了。

近日接到《九十年代》時的專欄作者殷惠敏的來訊,他介紹我看兩本書,一本是今年98歲的老記者龔選舞的回憶錄,另一本是南京曉莊學院教授邵建在台灣出版的書《倒退的時代》。殷來訊說:「汪精衛治下的上海、南京,龔選舞的回憶錄有細緻深入的描寫。1946年審判漢奸戰犯時期,他是剛出道的《中央日報》記者,在審判汪政權的行政院副院長周佛海時,他進入南京高院特別審判庭去聽審、採訪。據他說當時數以萬計的老百姓在庭外為周聲援,周答辯時一番爲了百姓生存福祉的慷慨陳詞,也令庭内旁聽者爲之動容。龔不能不承認,那是『人心思漢(奸)』。他看得心驚膽顫,當晚寫稿時,也曾閃過學洋人的新聞報導一五一十和盤托出的念頭,最後還是秉持了『春秋大義』。龔自己也承認,如果他做了如實報導,一來恐怕無法登出,二來可能提早三十年就被炒魷魚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