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輔大陳君愷「踢館」中研院劉士永

2018-02-24 07:00

? 人氣

劉士永(1999,p. 129)的註腳(118)內容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君愷,〈同文化與異文化的交會點—「光復」與臺灣醫生患者間醫療關係的一個轉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醫療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1997),頁9。

圖1右側是劉士永(1999,p. 129)聲稱的徵引來源:陳君愷(1997,p. 9),該頁面敘述的議題包含「醫師營業稅」、「藥品缺乏及價值暴漲」、「中、西醫之間的惡鬥」、「密醫」、「偽藥」…等,我認為具有和劉士永(1999,p. 129)關係者是「醫療行為仍舊出現了商業化的現象」,它應該是根據「合格醫生,開始如傳統中國的醫者一般「售其技」起來,刊登廣告,「自神其術」,」參考圖1藍色底線標示的字句。

雖然,我認為圖1左、右二冊頁面,具有徵引關係者僅是「商業化的現象」與「刊登廣告」,但陳君愷本人卻指控:陳君愷(1997, p. 9)「已經是在討論戰後臺灣醫藥紛亂的情形,完全沒有劉士永在正文中所述的內容。」也就是說,陳君愷強烈主張劉士永「誤引案」的重點是:第一、被引用論文「已經是在討論戰後」;第二、「完全沒有劉士永在正文中所述的內容。」

陳君愷再補充:第一、陳君愷(1997, p. 9)文章未出現「包醫」與「速效」的字眼。「速效」一詞應該是根據陳君愷(1997, p. 10)所謂「求速效以維持戰力」,參考圖2。第二、「包醫」一詞應該是根據陳君愷(1997, p. 14)所謂「包醫制度」,參考圖3。第三、陳君愷(1997)通篇文章未陳述「臺灣醫師的收入 」與「其他行業」的比較,而且提示更早著作陳君愷(1993)〈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才有相關陳述。第四、陳君愷(1997)通篇文章也未陳述臺灣「同業間競爭之壓力」與日本情形的比較。以上資訊取自陳君愷為「誤引案」撰寫的一篇學術論文(陳君愷,2017)。

圖2. 陳君愷(1997, p. 10)研討會論文。(作者提供)
圖2. 陳君愷(1997, p. 10)研討會論文。(作者提供)
圖3. 陳君愷(1997, p. 14)研討會論文。(作者提供)
圖3. 陳君愷(1997, p. 14)研討會論文。(作者提供)

重點如下。陳君愷在閱讀劉士永(1999)後,在2002年1月15日致函中研院《臺灣史研究》,陳述論文被誤用,導致「時代錯誤」,也陳述以上關於劉士永(1999)的錯誤或錯誤歸因的補充資訊。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的粗糙回應

2002年6月出版的《臺灣史研究》即刊出如下內容之〈訂正〉啟事: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陳君愷先生於二○○二年元月十五日來函指出,本刊第四卷第一期劉士永〈一九三○年代以前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的特質〉一文註118徵引出處及頁數有誤,請求更正。本刊請作者詳細查對,於元月二十五日接到回覆。茲綜合讀者來函與作者回覆,訂正如下:

一、刊稿「臺灣醫師的收入相較於其他行業應屬優渥」一語,其出處應是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頁85。

二、註118引陳君愷,〈同文化與異文化的交會點—「光復」與臺灣醫生患者間醫療關係的一個轉折〉一文之頁數應是頁19,而不是頁 9。

謹此向陳君愷先生表示歉意並請諒察。

《臺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謹啟 2002.03.22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