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專文:永遠沒有來不及的愛——憶張毅

2021-10-24 05:00

? 人氣

此一發現,「琉璃工房」不但將中斷數千年的中國「琉璃」文化傳承下來,更重要的是將它提升、發揚光大到以往全世界不曾達到過的水平。他們沿著由古以來對這種材質的稱呼正式定名「琉璃」,琉璃2個字所蘊含的是他們對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要在斷掉的琉璃藝術臍帶之上,將屬於中國人的情感和故事用琉璃藝術語言表現出來,讓這個歷史跟這個時空連結。他們一再強調:「有文化才有尊嚴!中國琉璃不僅僅是一種工藝,更是一種哲學和宗教。在中國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在《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內有此段:『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臨別時,他們特意讓我參觀了屋外堆積如山的琉璃塚,都是一次加一次又一次挫敗累積下來的顯赫「戰績」。惠姍搓捏著張毅的手,柔情的說:「這個人是棵可以依靠的大樹,為我遮風擋雨,他最懂我,如果今天我有些成就,那也就是他光芒的反射!」張毅緊緊摟住太太的肩膀:「我的資源是這個人,她是不見黃河、不見棺材心不死的人,我給她設計跑道,她一定會在裡面跑,即使前面完全是不確定性,也一定會跑完它!」我感慨地說:「佩服、佩服!你們執手同行,追求愛情和藝術的態度都一樣的赤誠而堅毅不拔,真是難得的人間絕配!」

之後,我一直關注他們的創作和動向,但苦於千里迢迢很難有再聚首交流的機會。90年代末期,有機會去上海,拜訪參觀了他們在上海七寶鎮的「琉璃工房」,意外的還在工房裡遇到了電影界舊識,知道是張毅「義」氣用事助人為樂的結果。

在台灣的「琉璃工房」因為業務的發展需要擴建,但苦於當時在台灣擴建廠房困難重重,正陷入膠著狀況時,適逢大陸改革開放並展開雙臂歡迎他們到大陸開拓新市場。此前,他們已經在北京故宮舉辦過非常成功的展覽,於是毅然決定1996年前進大陸,到上海設工房,當時很多人表示「不樂觀」,但他們想:琉璃耳杯是在中國河北滿城縣出土,為什麼不能回去找尋歷史的根源?既然要做文化,不能光抱怨,就勇往直前去做吧!

然而「人」的經營當時是另一個新挑戰。大陸經過文革挫傷,人與人間的疏離和互不信任,是很難逾越的無形藩籬。以人文關懷為定位的琉璃工房,面臨著既大又難的課題,張毅和惠姍他們從不以老板自居,用對待家人、朋友的方式善待工房同仁,從見面打招呼「你好!」漸漸做起,希望能夠夠與工房同仁發展一種超乎現實利益卻又融洽團結的共同誠意,同事之間他們互相稱「伙伴」,而不是同事,張毅和惠姍與伙伴打成一片,成了大伙的「家長」,有時還用「爸爸」、「媽媽」來稱呼,我想是家長的真情實意感動了大伙,工房的高品味、高質量產品,也使參與者感到驕傲又自信。那天我被邀請留下來跟大伙一起吃工作餐,氣氛和諧有如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