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VS.簡靜惠:既是文化人更是編輯人─讓閱讀成為一生的志業

2021-10-30 05:40

? 人氣

這正是洪建全基金會的成就,過去每一件事在當時都沒有前例,也因此才對社會有那麼大的啟發!用現在的觀點去看,或許當時每件事都是粗糙的,卻都是開風氣之先,「但開風氣不為師」,就因為有嘗試的衝動,後面才能開花結果,可以做更上一層樓的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覺得基金會有好幾件事情在當年都做得非常即時,同時又有些事能一直持續,光是敏隆講堂二十幾年的累積,使民間辦學意義非凡。社會不斷變動,講堂持續授課。畢竟民間講學,跟學院講課大不相同,因為講者必須拿生命材料來交換,要打交道的對象不是學生,並不期待在學術裡得到結果,而希望把上課所得帶回生活裡起作用。敏隆講堂所開啟民間講學的風氣,無論在華人世界或全世界都很罕見,如此大量的講者跟聽眾構成的講座,很大的程度補足學院教養的不足,也補足社會失去宗教、道德等信仰力量後,重新找到一股維繫社會運作的力量。

簡靜惠:在基金會未來的發展上,因為我們兩代的嗜好與學養不太一樣,我關注歷史、文學與教育,裕鈞和淑征比較關心設計、當代藝術、建築文化,可見會把人文精神帶到更高與更務實的階段,尤其在數位時代中,相信更能融入更多新的觀念。

詹宏志:我想是一定的,設計的文化、環境的關注,加上數位的科技和社會的觀點,面對新時代,其實需要文化去收科技帶來的缺陷,如是的呼聲越來越強,社會也更需要新的觀點、新的理解。我覺得,新一代經營者如裕鈞和淑征,對新技術與觀念非常熟練,會在裡面看到社會新的需求,進而掌握新的變化,本來關注一個不斷更新的題目,即時提供解答,就是洪建全基金會最大的本領,基金會向來就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組織。

20211013-從藝術作品反思當代文化、社會、哲學與環境的困境,遂形成基金會「銅鐘藝術賞」的核心價值。(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從藝術作品反思當代文化、社會、哲學與環境的困境,遂形成基金會「銅鐘藝術賞」的核心價值。(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有意義的編輯人

簡靜惠:我覺得基金會這麼多年來很幸運,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場域,提供一個機會,提供一些可能,都是詹先生和許多的學者專家把人文內容帶進來,推廣到社會各個角落。不管是我也好,或是將來裕鈞和淑征也好,都是機構的推動者,真正的內容還是需要更多文化藝術界人士來此發聲,豐富這個場域。我記得詹先生在獲得數位金鼎獎評審委員會特別獎時曾說過:「有的人是睡著做夢,有的人醒著做夢」,而您正巧是醒著做夢的人。

詹宏志:這其實是從《阿拉伯的勞倫斯》取材而來,完整的說法是:「人皆有夢,但多寡不同,夜間做夢的人,日間醒來發現心靈塵灰深處所夢不過是虛華一場;但日間做夢的人則是危險人物,因為他們睜著眼行其所夢,甚至使之可能。」

醒著做夢的人比較可怕,因為他真的會去做,破壞社會的都是這些人。

簡靜惠:但是,成就大事改變時代的也可能是這些人。我長年在基金會的感想就是,我是醒著聽人家說夢想,這些夢我不一定要自己去做,因為聽見許多美夢,也因此有讓更多人尋夢的熱情。

詹宏志:您最後說的這段話我其實頗有感觸,您描述基金會的工作,其實就是我心目中的編輯工作。編輯右手邊是有知識或有情懷的作家,左手邊是渴求知識或啟發的讀者,編輯就是鋪設道路讓兩者接觸的角色。途徑是各式各樣的,書是途徑,雜誌是途徑,節目是途徑,演講是途徑。無論如何,我們應當都有同樣的心情,想把左邊和右邊的人聚在一起,共享人文藝術的果實。

簡靜惠:謝謝詹先生讓我理解,原來我在基金會的工作不僅僅是行政工作者,更是有意義的編輯人,我以身為一個編輯人為榮。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書封(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書封(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洪建全基金會50週年慶活動─

▌與談人
主持兼與談
須文蔚 / 台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與談
陳芳明 / 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楊照 / 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傅月庵 / 掃葉工房主持人

▌時間:2021/11/6,周六14:00~16:00
▌地點:敏隆講堂(北市羅斯福路2段9號12樓),免費開放參加

*本文選自《植栽一座文化森林》,簡靜惠著。文‧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