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VS.簡靜惠:既是文化人更是編輯人─讓閱讀成為一生的志業

2021-10-30 05:40

? 人氣

詹宏志:在《書評書目》寫文章是我生平第一個專欄,也因此引發了各式各樣的批評或論戰,也經歷了一段痛苦時光,不過必須承認,如果沒有爭議,可能社會上沒有人認識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書評書目》讓我在25歲那年,從一個非常基層的副刊編輯,轉身變成一個和社會頻繁互動的評論者。到現在也不能完全明白:為什麼隱地當時會邀約我編年度小說選?

我後來問過他:「為什麼那麼大膽找一個沒有人聽過、年紀又那麼小的人?」

他告訴我說,一直以來的慣例是,會請年度小說選的主編完成工作後,推薦下一個主編。當季季卸任時,就向隱地推薦了在《聯合報》副刊工作的我,季季當時是我在報社副刊的前輩。

因為要編年度小說選,一年內要閱讀每月發表在報刊上所有的小說,也就應《書評書目》邀約,每月提出小說評論。那是我第一次寫書評專欄,每一期文章都寫約8、9千字的長文,開啟了我理論寫作的興趣。

《書評書目》鋪設嚮往與閱讀的途徑

簡靜惠:詹先生的書評讓人難忘,確實擴大了雜誌推廣閱讀,鼓勵青年小說家的宗旨。《書評書目》同時也建構書目,將臺灣的圖書資訊傳播到國外,也讓讀者認識最新的出版情報,如此大量的書籍訊息,有沒有對如您這樣的資料狂和讀書狂造成一定的衝擊?

詹宏志:應該倒過來說,一個讀書狂跟書目有沒有關係?在70年代之前,你如果是一個臺灣的讀書人,唯一能夠理解書的出版方式,是每天去書店翻閱,並沒有一個可靠穩定的訊息管道。相形之下,在國外,比如《時代雜誌》(TIMES)書末有相當大篇幅的書訊跟書評,通常是一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才會寫入書評,態度上是菁英的。又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長期製作暢銷書排行榜,就不完全是書評的概念,比較接近書訊,同時也會報導作家新出版書的訊息。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的書評專欄,會找專欄作家專門針對文類或類型文學寫專業書評,例如推理小說評論名家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就每週固定發表,他會挑出值得評論的書,書評本身就包含了書評跟書目,既說1、2本新書的好壞,也會提到其他的新出版品,每一本書給300個字左右的描述性介紹,跟《書評書目》的書目比較像。

《書評書目》以書目一一介紹新出版的書,在臺灣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讓讀者有一個全局觀,認識熱騰騰的新書。對想看書的年輕人影響很大,書評幫助讀者找到更理解書的途徑,為讀者定義書籍的位置;書目則賦予積極閱讀者的雄心,唯有知道更多出版訊息,才有強烈的閱讀熱情,希望不要落後太多,希望能夠知道更多。書目帶給閱讀者數量的召喚,讓讀者明白這世界上有這麼多作者努力書寫、出版各式各樣的書,題目原來如此廣泛,相形之下,一旦自己的閱讀活動狹窄,就會感覺到不安,就想辦法讀得更多。因此,書目的意義不只是圖書館採購參考之用,對讀者來說,可以鋪設嚮往與閱讀的途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