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民觀點:大學入學狂想曲─淺談「抽籤入學」的可能性

2021-10-07 06:50

? 人氣

第二點是有關本文一開始所述抽籤入學的前提,及最終希望達成的效果:打破名校情結。在被名校概念強烈覆蓋的台灣社會,即便打破名校情結有助於減輕學生的壓力,仍舊不容易獲得普遍的認同及支持。由過去的五專抽籤入學只維持了3年,高中依舊保有明星高中與社區高中的區別,就可得知高中入學的名校情結已經根深蒂固無法打破。筆者合理的推測,大學的名校情結將更不容易打破,因此抽籤入學在台灣非常難以推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0909-國教行動聯盟大學入學制度108學年度新措施座談會,關心的家長把現場擠滿,並另闢  場地容納。(陳明仁攝)
傳統的入學制度其可確定性高於抽籤入學,以及能力及努力的價值需要被重視。(資料照,陳明仁攝)

第三點,即便學生沒有名校情節,抽籤入學仍舊會造成若干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學生對於屬意志願的就讀動機,很難在抽籤入學的過程中顯現出來。

根據許多大學的研究,動機強烈的學生,通常學習的意願及成效會比較好,因此,透過傳統的面試或是書審,這類的學生有可能被發現進而獲得入學許可。試想,在抽籤制度之下,如果某位學生具有非常強烈的動機,希望進入一所非名校的非熱門科系就讀,或是純粹只想就近入學這麼簡單的渴望,在抽籤入學的制度下,這位學生有可能因為籤運不好而無法如願。

第四點是屬於技術面的問題。試想,若有一個學生填完所有的屬意志願,但在極端的情況下,有可能發生所有的志願都落空的情形。如何處理這類機率上的極端事件,是抽籤入學倡議者必須考慮的。

相關的配套措施

最後,筆者試著論述配合抽籤入學制度的實現,必須做出那些制度上的變革與改進,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

第一個需要的改進及配套措施,是訂定更細緻的級分間隔,而非現行的每科15級分制度。理論上,級分的等級愈多,甚至是恢復到百分制的評量方式,都將有助於各科系訂定更精準的篩選門檻。

第二個需要變革之處,可以考慮將現有制度書審制度中的重要項目,或是口試過程中該科系認為的重要提問,以具體的說明輔以可量化的指標,與學測一併納入第一階段的篩選門檻。

例如,音樂藝術體育等科系,或可訂定相關術科的基本門檻;自然科學等基礎學科,或可納入科展或作品展演成果作為篩選標準;與技術或實作高度相關的科系,則可考慮將學生高中時期的實作經驗及成果作為篩選依據。

簡言之,第一階段的門檻設計,不一定是現今以紙筆測驗的傳統方式,各科系如果納入該科系認為的學生重要學習經驗或成果做為篩選門檻,將有助於提升中籤學生適合就讀該科系的可能性。

需要從不同的面向進行深度的討論

抽籤入學不是一個新鮮的議題,但是需要從不同的面向進行深度的討論。筆者希望本文作為一個楔子,讓社會大眾及學生能夠重新認識抽籤入學制度、關注它背後所隱含的道德意義,以及透過各類的意見交流及討論,形塑出抽籤入學對於大學教育的正反面影響,甚至是社會制度變革的合理想像。

*作者為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