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惠敏專文:穿制服的藝術家─中共文藝政策就是一把驚鳥之弓

2021-09-19 07:20

? 人氣

胡風認為,這5把刀子使得作家變成了唯物論的「被動機器」。然而,穿制服的藝術家,就是用這5把刀子的標準去評估作家和作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清查胡風集團的「反革命材料」時,搜出了一位作家張小曉給胡風的信,他在信中表示,「延安文藝講話也許在延安時有用,照現在的行情,它能屠殺生靈。」

毛澤東自然不會放過胡風。他殺氣騰騰的批示,胡風集團是「帝國主義國民黨特務,或是托派份子,或是反動軍官,或是共產黨叛徒……組成的一個暗藏在革命陣營裏的地下的獨立王國。」

在中共建政後,魯迅如果還活著,他的處境又會如何呢?

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在台灣出版的《魯迅與我》一書中,記載了一則軼聞:

1957年,毛澤東到上海小住,邀約幾位湖南老鄉聊聊天。和魯迅一家都比較熟的羅稷南也在列。席間,大家都談的很開心,羅稷南見毛先生和顏悅色,就大膽地向他發問:要是如今魯迅還活着,可能會如何?毛先生可能也是在興頭上,不以為忤,聽後神色十分認真,思忖了片刻,正經地回覆說:「以我的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裏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做聲」。羅稷南頓時驚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聲。

羅稷南一直把這件事埋在心底,對誰也不透露。羅稷南晚年得了重病,不忍埋沒這個事實,於是對一個信得過的學生和盤托出,這個學生又此事又轉告給周海嬰。

「驚鳥之弓」就是中共的文藝政策

從延安一直延續到中共建政之後,文藝工作者和掌管文藝政策的黨官──穿制服的藝術家之間,或明或暗的矛盾衝突,從未間斷。作家隨時都要綳緊神經,唯恐自己辛勤寫作的成果成為被批鬥的標靶。

緊箍咒緊到實在受不了時,他們也會發出呼天搶地的絕望抗議,要求穿制服的藝術家高抬貴手,不要再鉗制他們的思想,壓迫他們的創作繆斯。他們呼籲,要改變「驚弓之鳥」的現象,首先就應該消滅「驚鳥之弓」。「驚鳥之弓」就是中共的文藝政策,如何能消滅呢?這是穿制服的藝術家權力和飯碗的依托所在。他們豈會順從作家們的呼籲?

就這樣,在中國,共產黨和文藝工作者的關係,按照不同時期的氣候與任務需求,一會兒寬一會兒緊,不斷的折騰下去。最糟的時期,也就是毛澤東指揮四人幫興風作浪的文革浩劫時期,可説是萬馬齊喑,出台的就是《艷陽天》、《金光大道》之類的小説和8個樣板戲。後來改革開放了,全球化了,同國際接軌了,文藝界才有了蓬勃發展的生機。

曾幾何時,共產黨的領導人又有了新的主意,不但媒體要姓黨,歷史研究要姓黨(否則就是虛無主義),藝文活動要姓黨,連私人企業也要姓黨(由黨書記進駐)。工農商學兵,都須在黨的指揮棒下齊步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